大楚怀王全文阅读 第15分节

第一百四十一章 琉璃与纸

    熊槐一惊一乍的看着已齿,本来就是想借鬼神之说拿出两个秘方来,一方面避免群臣问东问西,询问这个创意从哪里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自己的权威,用鬼神来树立自己的威望。

    只是没想到引发已齿一大串议论,论证梦境的真实性,鬼神的真实性。

    熊槐莫名想到,楚国的鬼神传说这么多,除了道家和巫医在散布谣言外,崇尚天志明鬼的墨家,会不会也在其中插了一手。

    还有,秦国那个迷信的秦王,是不是受到秦墨的影响,才会变得这么迷信的?

    昭鱼听到已齿的妥协,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若是连秘方都不进行实验,那就直接将楚王给顶回去,的确有些有损楚王颜面。

    于是拜道:“大王,请对秘方进行实验,以验证梦境真假。”

    听到两人同意实验秘方的真假,熊槐顿时松了口气,不必再费口舌了。

    熊槐一脸庄重道:“两位贤卿可知琉璃是如何制作的?”

    对于这个问题,已齿当仁不让道:“回大王,据说,昔日范蠡曾请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铸剑,宝剑铸成之时,同时出现一块精美的物体,而后越王留下宝剑,而将此物命名为蠡赏赐范蠡。其后范蠡将蠡打造成首饰送给美人西施,西施在被范蠡送给吴王时,曾将首饰取名为琉璃,归还范蠡,这一块琉璃应该就是最早的琉璃了。”

    “据在齐国游历的墨者所说,齐国曾出现一起假冒美玉的事件,后为人发觉美玉乃是用琉璃假冒,此人被迫说制造美玉的方法,就是依据五行相生之理,试图通过石土等物体练出黄金来,虽没有练出黄金,但是无意中练出琉璃。”

    “因为那人不识琉璃,见琉璃与美玉相仿,故而用琉璃假冒美玉。”

    已齿想了想,摇头道:“目前所知,得到琉璃的方式只有这两种,但无论是铸剑术还是炼金术,正常情况下都不能获得琉璃,此物天成而不可强求。”

    熊槐哑然。

    群众的智慧果然强大,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炼金术了,非但出现了炼金术,还出现了假冒产品。

    熊槐脑子里突然又冒出一个想法,既然出现炼金术了,那么炼丹术还会远么,这要是引领潮流,大力发展炼丹术,引领各国贵族···

    想到这熊槐用力甩了甩脑袋,将这个可怕的想法甩出去,这是一个魔盒,太可怕了,楚国只需支持炼金术足矣,炼丹术还是算了吧。

    言归正传,熊槐正色道:“正是此理,五行之中土生金,除了我楚国的爰金是从水里出现的外,其他铜铁等矿物,不都是从石土中得来吗!”

    已齿赞同道:“大王所言有理,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只是现在谁也没有练出黄金来。”

    昭鱼问道:“大王,难道仙子所传的秘方就是炼石成金术?”

    呃···

    熊槐一滞。

    扯得有点远了,寡人是想说琉璃来者。

    熊槐摇头道:“不是,是炼制琉璃的秘法。”

    已齿眼睛一亮,问道:“刚问大王,仙子所传是何秘法。”

    熊槐笑眯眯道:“就是河中的细沙。”

    已齿期待的问道:“大王接下来的配方呢?”

    熊槐摇头道:“仙子只说了细沙一样,卿等可以试一试加入少量其他东西。”

    玻璃之路任重道远,熊槐知道的就这么多,只能让昭鱼已齿他们慢慢试。

    熊槐接着道:“至于第二个秘方,那就是制作纸。”

    “纸?”昭鱼已齿问道。

    这是一个新东西。

    熊槐点点头。

    纸是熊槐早就想制作的东西了。

    这年头读书大不易,不仅是没有人愿意教的原因,要说没人教,其实也不是,孔子就曾今进行私人教育,有教无类,私学早就出现了。

    而现在大名鼎鼎的稷下学宫,就是天下最大的官学,人才鼎盛。

    所以这年头不是没有人教,也不是没有人愿意学,关键知识的载体是木简,书写不易不说,还价格死贵死贵的,耗费巨大,普通人学不起。

    连著书立说的人,面对木简这种东西,都尽量删减不必要的字词,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知识的载体价格昂贵,直接将一大部分拒之求学之外。

    这就是平民难以出头的关键所在。

    平民难以出头,即便是打垮了世卿世禄制,依旧还会形成世家门阀。

    如今各国之所以能改变世卿世禄制,是因为其他国家的人才,而不是本国的平民。

    游走各国的游说之士,不是家学渊源,就是家中有钱能支持自己进行求学。

    所以要想从根本改变这种情况,还是需要知识向平民传播,只有知识传播之后,对人才的选择才会出现多样化。

    而知识廉价化,或者说人才廉价化,才是对贵族门阀发起冲锋号角的时候。

    在此之前,只能依靠楚国的贵族,然后尽可能吸收其他国家的人才。

    “所谓的纸···”熊槐想了一下道:“就是用竹或者麻制成的。”

    “竹?麻?”已齿问道:“刚问大王,应该如何制作?是如同炼金术一般,在釜中烧烤吗?”

    话说造纸术是怎么出来的来者,熊槐想了一下,道:“将竹或者麻切碎,然后放入水中,然后应该会有竹浆,然后将竹浆捞出,然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熊槐摇了摇头,自己哪里知道如何制纸,只能想当然了,让他们自己去弄吧。

    寡人相信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

    “呃···”

    昭鱼和已齿回应楚王的是一脸懵逼。

    听上去好像很简单,那就去试试吧。

    ······

    这一天的下午,郢都就流传出一个消息。

    楚王昨夜梦见一个仙子从天而降的消息,迅速传遍郢都大街小巷,和这个消息相辅相成的,还有楚王打算建水晶宫殿却因为缺钱而搁置的消息。

    这个消息传开后,除了楚宫的公室王族在一旁看笑话外,大多人都以为楚王这是打算广纳美人充实后宫。

    为此,郢都各种奇怪的事情都有发生,原本交好的两个世交,突然反目为仇,断绝往来。

    还有原本不紧不慢进行婚姻流程的两户人家,突然将流程急速加快,到了傍晚,就只差送入洞房了。

第一百四十二章 貌似抢劫

    第二日,整个郢都沉浸在一片喜庆之中,大街小巷,全是欢歌笑语,处处都有新人进行婚礼。

    郢都之内,各家各户全都忙开了,除了正在进行婚礼的,剩下的就是正在谈婚论嫁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楚王放归宫中女子的消息,从参加朝议的大臣口中传开,许多原本在观望的百姓,顿时认为宫中即将缺少侍女,楚王将会在民间选拔宫女。

    现在的楚王即位已经十几年,大家对楚王胃口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

    楚王虽然好色,但是眼光极高,做太子时专宠南后一人,即位后,等到南后年老色衰,楚王就专宠夫人郑袖,如今郑袖被贬,楚王现在不是在秦美人那里,就是在齐美人那里,根本看不上其他人。

    这时候,将自家并非天人之资的女儿送进宫中,然后二十岁才被放归,这大好年华不就是白白被楚王耽误了吗?

    为此郢都之内掀起一波结婚潮流。

    时至日中,郢都宾馆。

    喜君脸色惨白,双目无神,精神萎靡,双腿有些发软的从自己的房间中走出来。

    同样精神萎靡的羕陵君,看着喜君到来,一脸羡慕之色,而后对自己的侍从道:“让后面的侍从多准备一些滋补食物,给喜君也送一份药汤上来。”

    “诺。”侍从应道。

    喜君闻言谢道:“久闻羕陵君擅长养生,今日能一饱口福,多谢多谢!”

    “哪里,不过是一些药汤罢了。”说着,羕陵君看着喜君叹道:“年轻真好,若是以前,本君和喜君你相比,也不差,可惜现在老喽。”

    喜君笑道:“羕陵君说笑了,若不是你听信那些术士之言,进行休养,一定也能和本君一般,借着大王的仁德,迎娶四位新妇。”

    说着,喜君转头看了一下,发现不见其他封君的身影,问道:“不知其他人何在?”

    羕陵君道:“昨日工尹昭雎荣升司马,此等大喜之事,司马自然要大宴宾客,此处大部分封君全都受司马所邀,参加宴会去了。”

    喜君闻言一惊,司马负责楚国的调兵,封君领地的调兵也是由司马负责,昭雎的宴会,自己身在郢都,不可不参加。

    喜君急忙问道:“羕陵君为何未去。”

    羕陵君脸色一僵,道:“本君担心你们不知司马大宴的消息,故而在此等候。”

    羕陵君心中暗叹,要不是老夫刚刚起床准备缓一缓,哪里会在这里等你,唉,人老了,就不能逞能。

    喜君行礼道:“多谢羕陵君相告,感激不尽,羕陵君刚刚说我们,难道还有其他人未出?”

    羕陵君点头道:“不错,还有数位封君未出,比如说党君,昨夜迎娶七位新妇,现在还未出来···”

    喜君一愣,不由叹口气。

    片刻之后,就在羕陵君和喜君喝着滋补的药汤时,羕陵君司马程颢急冲冲的跑过来,气喘吁吁道:“君上,刚刚郢都发生了一件大事。”

    羕陵君问道:“是什么事,竟然如此急促。郢都之内,难道还有什么天大的事情。”

    程颢喘着气道:“君上,今天早上从楚宫传出消息,据说昨夜楚王彻夜未眠···”

    喜君意味深长笑道:“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本君昨夜还不也是彻夜未眠么!”

    羕陵君老脸一板,不喜道:“就这事?自从大王要向齐桓公学,号召贵族封君放归后宅妇人后,昨夜彻夜未眠的人多了去了!”

    程颢摇头:“君上,并非如此,据说楚王因为修建宫殿之事,与刚刚从昏迷中醒来的太府尹商议许久,最后一同赶往太府钱仓,楚王亲自清点钱仓,最后得出结论,要想修建宫殿,哪怕耗尽太府,依旧尚缺十万金,为此楚王和太府尹昨夜整夜呆在太府,彻夜未眠。”

    羕陵君问道:“就这事?”

    “君上,关键的事情不是这个,而是今天早上。”程颢喘了口气继续道:“早上,鄂君得知这件事情后,就入宫见楚王去了。”

    喜君咽下一口药汤,面露不屑之色,冷冷的笑道:“鄂君富可敌国,肯定又是表忠心去了!看来本君也要准备五十金献给大王,免得大王认为我等不忠!”

    “不错,鄂君就是多事!”羕陵君点了点头,露出赞同之色。

    程颢脸色惨白道:“喜君所言正是,鄂君正是去表忠心,向楚王献金去了,只不过,据外面谣传的消息,鄂君这次献上万金,以支助楚王修建宫殿。”

    “噗”的一声,喜君将口中的药汤全都喷了出去,喷了羕陵君一脸。

    而后脸色变成朱紫色,一只手拍着自己的胸部,另一只手快速摸着自己的喉咙,发出一串咳嗽声。

    羕陵君药汤到了嘴边,结果被喜君喷了一脸。

    随后,一只手将药汤放下,另一只手快速的往脸上一抹,没有理会被呛住的喜君,也没有在乎自己的失态,大惊失色道:“鄂君捐献了多少?是百金还是千金。”

    程颢脸色不太好道:“君上,是捐献万金,但是大王与鄂君盟誓,未来必定归还鄂君两万金。”

    羕陵君得到确认的消息,眼中怒火中烧,狠狠的拿起铜碗,用力的砸在地上,大怒道:“竖子,欺人太甚,什么归还两万金,这只是推脱之辞,是要逼迫我等献金罢了。”

    喜君学着羕陵君的样子,用力的将手中铜碗砸在地上,又惊又怒道:“不错,鄂君捐献万金,鄂启这是在伙同楚王对我等进行抢劫呐!若是本君捐献五十金,不,百金,不,若是本君捐献低于五百金,楚王肯定会以为本君在羞辱与他,到时恐怕会有灭族之忧。”

    羕陵君深有同感,起身道:“楚王失德,鄂启谄媚,本君这就返回羕陵,太子的大婚,不参加也罢。”

    喜君道:“不可,若是就这么回去,熊槐必然会出兵攻打我等,为了避免熊槐恼羞成怒出兵报复,我等还需联合其他封君,一同回归才行。”

    羕陵君眼睛一冷,点头会意。

    此时,喜君司马万商急冲冲走进来,对喜君行礼道:“君上,宫中急报。”

第一百四十三章 知北涯

    喜君冷笑道:“是鄂启捐献万金的事情吧!”

    万商点点头,而后有摇摇头道:“君上,不仅仅是鄂君捐金,刚刚司空昭鱼司马昭雎等朝中重臣纷纷入宫献金,其后各地封君也入宫献金,大王与诸臣盟誓,日后太府宽裕,必定依照鄂君之例,双倍归还众臣之金。”

    羕陵君大惊道:“什么,这么说熊槐不仅要洗劫我等,连朝中重臣都没有放过,他真的疯了。”

    喜君痴痴呆呆道:“丧心病狂···丧心病狂,上古桀纣恐怕都没有如此残暴之举,我大楚出现这等楚王,难道是天要亡我楚国呼!。”

    说着,喜君痛哭流涕道:“出现这等楚王,这是天要亡我楚国啊!”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我楚国不是大胜秦齐吗!怎么要亡国了?难道大王他···”刚刚来到附近的党君,听到喜君的痛苦声,快步走到喜君身边,顾不得自己双腿发颤,脸色苍白万分惊恐地问道。

    万商看着自己的君上痛哭,立即劝道:“君上,大王应该是真的要会钱的,不是要抢劫楚国群臣。”

    “大王抢劫群臣,这事怎么说?”满脑混乱的党君问道。

    “怎么回事?”喜君羕陵君亦问道。

    万商答道:“因为大王见大量臣子献金,于是规定了献金的比例,除去第一个献金的鄂君,其他的大臣,卿献金不可超过千金,大夫献金不可超过五百金,大夫以下的小臣不可超过百金,不接受无官职在身的国人献金,并且,只要献金达到十万金,就不接受朝臣献金。”

    “献金?”党君还是处在懵逼状态。

    “不接受国人献金!难道大王真的会双倍偿还?”

    喜君和羕陵君将关注点放在这个地方。

    要知道楚国是重商国家,没有官职在身的大商人也不再少数,楚王没理由不先洗劫这些无权无势的大商人,反而从重臣开始洗劫。

    万商接着道:“君上,要是去宫中献金,需要尽快,许多商人听说大王不接受自己的献金,于是联合朝中并不富裕的大臣,支助这些大臣进行献金。”

    “据说,本来屈原只带了百金去楚宫,结果大王特许屈原依照卿的待遇,让屈原献千金,结果屈原说自己没钱,于是大王让屈原回去筹集,不想屈原一出宫就遇上在楚宫前放贷的大商人,瞬间筹集千金。”

    喜君惊道:“大王一向喜爱屈原,难道未来双倍归还献金的事情是真的,大王这是在重赏屈原!”

    羕陵君道:“应该是这样,大王自即位以来,一向英明神武仁厚待人···”

    羕陵君对楚王的推崇还没有说完,就见党君一阵风般从眼前快速跑过,就在惊疑间,党君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备车,不,备马,本君要入宫献金。”

    “···”喜君羕陵君面面相觑,党君你刚刚还双腿发抖呢,现在这样合适吗?

    而后立即向外面大喊道:“备马···”

    次日一早,面色潮红的斗由在殿中汇报道:“大王,昨日一天,群臣共献金八万金,如今太府充裕,大王的面粉计划,已经可以实施了。”

    熊槐前日在斗由清醒过来后,担心借钱计划会把斗由吓死,于是就将面粉计划告诉了斗由,毕竟接下来的国营面粉以及收购计划,全都离不开太府的支持。

    得知面粉计划后,斗由再也不在为钱粮不足担心,心病一去,顿时浑身舒坦。

    熊槐对斗由道:“贤卿,寡人一口气向群臣借十万金,为了不失信于群臣,未来肯定要归还二十万金,出售面粉的事情全部交给太府,不知太府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聚集二十万金。”

    斗由想了一下道:“大王,收购各国麦米耗费巨大,加上大王的免税政策,出售面粉加上楚国的商税,恐怕需要三至五年,才能彻底还清大臣们的钱。”

    三至五年,还要把楚国的商税搭上。

    熊槐暗自庆幸,还好没有具体的归还期限,而且楚王借钱没有利滚利这一说,否则楚国接下来就不用干其他的事情了。

    就在熊槐和斗由商议如何出售面粉的时候,李秋走到楚王身边,轻声提醒道:“大王,鄂君求见。”

    “鄂君!”

    难道鄂君已经将商队组建完成了?

    想到这,熊槐吩咐道:“让鄂君去刺史府稍后,寡人随后就到。”

    “唯。”

    李秋离去后,熊槐对斗由道:“贤卿现在可去安排收购收购麦米以及出售面粉的事情,一个月后,寡人要在楚国的各大城市出售面粉,六个月后,寡人要在楚国的所有城市收购麦米。”

    斗由应道:“唯。”

    熊槐赶到刺史府时,鄂君正与陈轸交流。

    二人见楚王到来,立即行礼道:“拜见大王。”

    “免礼。”熊槐说着,向鄂君问道:“贤卿可是商队已经组建完成。”

    鄂君答道:“回大王,经过两天的时间准备,微臣已经建好商队,并且打算今日就前往北方各国。”

    “好,但是在贤卿离去之前,寡人还有一件事情要贤卿移兵进行。”熊槐说着,对陈轸道:“去知北涯。”

    陈轸应道:“唯。”

    说完,陈轸在前,引导楚王和鄂君向刺史府后院走去。

    很快,三人就来到一间戒备森严的房间,进入房间后,鄂君就见偌大的房间里,只有空荡荡的十余个书架,书架上只有寥寥无几的木简。

    经过其中一个书架时,鄂君注意到书架上标注为韩国。

    三人在房间中坐下后,熊槐向鄂君解释道:“贤卿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寡人新成立的一个部门,名叫知北涯,与军方临时派出的探子打探各国军情不同,现在这个组织,是常设的探子组织,主要打探各国的国情。是之前寡人频频派出使者时,依靠楚国使者陆续埋下的探子,用来打探各国情报。”

    “但是各国的使者往来并不频繁,目前探子数量严重不足,而且使者的目标太大,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所以,寡人决定依靠商人,将我楚国的探子散布到各国的各个角落,目的是为了收集各国的国情,包括各地的人口,各地的粮食等商品价格,各地的风俗,各地的地形等等情况。这些探子进入各国后,和其他主要工作是经商不同,他们的主要将会是打探情报,经商仅仅只是掩护。”

    “寡人希望贤卿这次去各国购粮之时,将我楚国的探子,送往各国地方,让他们能潜伏起来。”

三江感言

    上三江了,周五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有种难以置信的感觉,这是第一次上三江。

    首先还是感谢起点平台,感谢三江频道的各位编制,感谢历史频道的主编,还要感谢责编徐徐,本书写作到现在,给了我许多机会,内心由衷感谢,感激万分。

    作为一个老读者新作者,没有写书的时候,感觉写书并不困难,但是今年真正进入写作之中,才发现写书并不难,但是写好一本书真的好难好难。

    本书在创作之初,曾出现许多问题,包括篇幅的安排、系统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在写作中修正。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新人,真心感到,需要成长的地方太多,这里面有许多东西需要自己在写作的时候自己进行体悟,去琢磨,慢慢的提升自己。

    其实自己感觉,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写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还是自己的心态的问题,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面对起伏涨落,难免会怀疑自己。

    在我自己惊疑不定的情况下,是起点的编辑一直在给我鼓励,是众多的书友,一直没有放弃本书,感谢你们与我一起走到现在。

    另外关于本书,青梅子本人特别喜欢历史,自己也是一个老读者了,在一次读通鉴自娱自乐写个人观感的时候,突然萌生了自己写一本历史小说的想法,这个想法在脑海中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年才付诸行动。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一个灿烂的时代,我对这一段时期很感兴趣,于是就有了大楚怀王的诞生。

    在这本书创作之时,写这一时代的小说,七月的《春秋我为王》,是我一直在看的佳作,写作之时,不自然的受到影响。

    之后,突然发现七月推荐本书,当时青梅子是即惊即喜,感谢七月的推荐!

    另外,自己看三国看的多了,写作之中不自然受到影响,不过貌似不太适合网文,对此,只能在心中向老罗致敬。

    本来动笔写感言的时候,有许多话想要说,但是动笔之后,却又无从下手,断断续续说了这些,那就先这样吧。

    最后,想说的,一路前行一路成长,青梅会努力的!

第一百四十四章 犀首回都

    “臣领命。”

    鄂君并没有推辞,也没有过多的惊疑,现在各国的使者和大商人,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探子性质,只是这种任务只是附带,也不会专门去打探,主要任务还是本职工作。

    迟疑了一下,鄂君道:“大王,其他各国都没有问题,但是秦国那边恐怕不行。”

    “······”熊槐脱口而出:“怎么又是秦国?”

    鄂君道:“大王,秦国之法,编制秦国的所有人口户数,并且下发身份证明,不允许秦国百姓收留身份不明者,否则一经发现就会被判刑。而且秦国鼓励百姓告密,且推行连坐法,不告密者,牵连周围数家。所以我们要想派遣探子要想长期潜伏秦国的地方,这很难。”

    “···”

    熊槐对秦国的法律已经无语,不愧是将耕战制度发挥到极致的国家。

    如今各国都有大量黑户,恐怕就数秦国没有黑户,或者只有极少数不与外界往来的黑户,而且不仅没有黑户,就连无业游民也没有。

    按照秦法,秦国之内,只要发现游手好闲的游民,都要进行强制安排工作,不是发配劳役就是发配充军戍边。

    熊槐想了想道:“如今我们楚国和三晋每年都有一些百姓去秦国种田,既然商人这条路走不通,那么就安排人去种田吧。”

    陈轸苦笑道:“大王,这个恐怕也不行,按照秦法,农夫应该努力耕种,严禁农夫随意走动,若是想要离开本乡,需要向官方报备。在秦国,呆的时间长了,肯定会成为一个好农夫的。”

    熊槐感慨道:“编制户口,真是好···”

    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陈轸的咳嗽声打断。

    熊槐一愣,顿时想起来,现在鄂君还在这里呢!

    这年头,若是论起隐匿人口,私藏逃犯,封君和贵族占据大头。

    鄂君重商,或许隐藏的农夫很少,但是商通各国,拥有大量的护卫,手下隐藏的各国逃犯,肯定不在少数。

    熊槐接着道:“真是好残酷啊!秦国虽然名义上已经没有国人和庶人之别,但是秦国的农夫,恐怕还比不上我楚国那些庶人。依寡人看,秦国除了官员,剩下的都是奴隶了,不是农奴就战奴。”

    听到楚王这么说,鄂君脸色略有一些不自然,但是终究还是什么也没有说。

    毕竟天下这么多国家,严格清查人口的,只有秦国一个,其他国家都差不多,最出名的还数现在齐国的田文(孟尝君),招揽各国的宾客和逃犯,号称门客三千。

    所以说,统计清点人口,编制户口这种事情,除了对国家和国君有利,对其他的所有人都不利,百姓想着少交税,贵族不仅想着少交税,而且还想着如何驱使更多的人为自己服务,隐匿人口就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熊槐嘴上虽然说编制户口如何如何不好,但是心中已经下定决心,未来一定要编制户口,彻底清查人口,想偷逃寡人的税,没门!

    当然,现在还是先解决秦国的探子问题。

    熊槐问道:“贤卿,既然商人和农夫都不行,那么如何在秦国安排探子。”

    陈轸道:“大王,要想在秦国各个地方安排探子很难,若是只要在秦国的咸阳安排一些探子,就容易一些。”

    熊槐问道:“贤卿的意思是宾客?”

    这年头的情报人员,除了商人和外交使者,剩下的也就只有各国的宾客了。

    而且秦国自秦孝公发布招贤令开始,各国宾客云集,是各国之中除齐国以外,宾客最多的国家。

    但是这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宾客大都集中在各国都城。

    陈轸点点头:“大王,不仅是宾客,还有秦国大臣的门客。”

    “那就先如此吧。”熊槐对鄂君道:“贤卿目前以三晋齐燕再加上中山义渠以及越国七个国家为主,寡人会安排探子进入商队,到时卿只需提供援助即可。”

    鄂君行礼道:“唯。”

    数日后,景鲤和景翠陆续归来,对于这两个重臣,面粉计划自然不能瞒着,也只有这一个庞大的计划,才能将这两人安抚住。

    景翠率军归来后,熊槐一边解散军队,一边从军中招募精锐,着手组建自己亲卫营。

    依照魏武卒的标准,经过三天的选拔,才从数十万军队中,挑选出三千精英。

    对于这一支亲卫军,熊槐自己毫无练兵经验,自然不会打算亲自训练、。

    虽然现在郢都的将领同样不少,无论景翠还是昭雎都是宿将,但是熊槐不打算将这支赋予重望的军队交给他们,或者说交给公室,毕竟,现在楚国的军队,大部分都掌握在公室手中。

    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太危险了。

    至于军队的主将,熊槐已经有人选了。

    离太子大婚只剩下半月时,公孙衍终于从三晋归来。

    “拜见大王。”

    “免礼。”熊槐在公孙衍直起身体后,问道:“贤卿,不知我楚国与联盟各国会盟一事,如何了?”

    公孙衍请罪拜道:“大王,微臣无能,五国之中只有三晋答应国君亲自前去会盟,燕国以新君即位燕国残破为由拒绝燕王亲往,至于越国,因为齐越正在大战,越王同样拒绝亲自前去会盟,越燕两国届时只会派出大臣参与会盟。”

    “看来燕国已经有异心了。”熊槐笑道。

    公孙衍点头道:“回大王,正是如此。”

    对于燕国,熊槐早就有所预料,毕竟与燕国相连的两个大国,赵国是燕国的盟友,齐国已经被削弱,燕国被齐国统治的这两年,就是一段血泪史,燕王不来也正常。

    而且燕国在北,楚国在南,两个国家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熊槐对燕王不来一事,也毫不在乎。

    至于越国,熊槐表示,现在越国还能顶得住,各国会盟时,可以对齐越两国进行调停,到时可以让齐越两国先缓一缓。

    公孙衍继续道:“经过多次奔走,三晋同意四月中旬在函谷关外会盟,到时各国各出兵五万,共二十万精兵汇聚函谷关,向秦国表示各国结为一体,守望相助。”

第一百四十五章 抵足而眠

    熊槐笑道:“好,虽然越燕两国之君不来,但是只要三晋答应前来就足以。”

    公孙衍应道:“大王英明,越国偏远,除了能对抗齐国,就难以提供助力,燕国即将即位的燕王职,和秦国之间不清不楚,同样难以依靠,大王意欲维护霸业,只需拉拢魏韩两国即可。”

    熊槐闻言笑而不语。

    公孙衍果然还是对秦国耿耿于怀,拉拢魏韩,这就是针对秦国,拉拢魏越,这是针对齐国。

    不过若是想要争霸天下,公孙衍的策略也没有错,只是可惜了···

    熊槐想到这,突然面色肃然道:“贤卿,不知依你之见,我楚国之兵如何?”

    公孙衍一怔,随后歌功颂德道:“回大王,楚国自大王极为以来,东败齐北破魏西胜秦,楚国之兵天下无敌,臣为大王贺。”

    见公孙衍回避了自己的问题,熊槐笑道:“寡人知道贤卿曾统帅秦魏韩三国之兵作战,不知卿以为,此三国之兵如何?”

    公孙衍见楚王再次询问,知道不能再回避,便道:“大王,韩国土地狭小,并且地处四战之地,被楚魏秦三个强国包围,没有向外发展的余地,故而韩国的军队,更加擅长守城,韩国弓弩之强,列为天下之冠,据城而守,哪怕魏武之强,依旧望城而叹。”

    “至于秦国之兵,依据秦国之法,秦人只有战争才有出路,故而秦人乐于作战且如狼似虎人人争先,但若是一万秦兵正面对阵一万魏武卒,则魏武卒必胜。”

    说到这,公孙衍一叹道:“但是武卒难得,现在魏国只剩下不到i一万魏武卒,魏国和秦国正面作战,往往以战败告终。”

    熊槐郑重问道:“贤卿可知魏武卒的训练之法。”

    公孙衍点点头,暗自猜疑,难道楚王打算恢复吴起在楚国练兵之法?

    停顿了一下,答道:“回大王,臣在魏国多年为将,对武卒之法,知之甚详。”

    “吴起练兵之法,首先在于挑选强兵,而后聘请天下闻名的勇士,对武卒进行训练,近战教之以剑技,中则教之以戈戟,远则教之以弓箭。”

    “但是士卒仅仅只是学会这些,依然还有所不足,还需要教之以战阵之法。五人成伍设伍长,两伍为什设什长,五什为屯设屯长,二屯为百设百将,五百人设五百主,一千人设二五百主。”

    “小阵,则五人成阵,大阵则有千人阵万人阵。战技、战阵之法,非三年不能成功。但是战阵练成,武卒依旧还有所欠缺,还需教之以军规,大战之际,无人后退无人争先,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则武卒练成。”

    “故而魏武之强,天下莫挡,昔日秦魏大战,吴起仅凭五万武卒,就能大破五十万秦军,并非侥幸。”

    熊槐咽了咽口水,一时间想入非非,但是数万武卒实在是太费钱粮,昔日吴起在楚国时楚国就养不起,现在太府被自己挥霍一空的楚国,更加养不起。

    饭要一口一口吃,练兵也得慢慢来。

    熊槐长叹道:“寡人久慕吴起威名,欲在楚国重练武卒,不知贤卿可否助寡人一臂之力!”

    公孙衍了然,拜道:“敢不受命,愿为大王驱驰。”

    于此同时,鄂君安排商人前往各国收购麦米后,自己一路快赶,终于赶到燕国都城蓟城。

    听说明日就是公子职正式即位为燕王的时间后,鄂君洗漱一番后,立即赶往公子安的府邸。

    得知鄂君前来拜会,眉清目秀仪表堂堂的公子安立即亲自在大门外相迎。

    鄂君见公子安相迎,还没有说话,就见公子安快步走出,拉着鄂君的手就往府中走去,一边走一边笑着责备道:“鄂君前来蓟城,怎么也不提前知会一声,否则我必定会出城十里相迎。”

    鄂君笑道:“怎敢劳烦公子相迎,我远远的在燕国之外,就听说燕王贤明,还没有即位就到处安抚燕国经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和贵族,并且四处拜访燕国的贤人,并且为自己寻找了一位老师。”

    “昔我先王庄王曾言:能够自己选择老师的国君,大概能一统天下吧。如今燕王还未即位,就替自己找了一位老师,还为其修建宫殿,大概燕王就是能一统天下的人吧。”

    说着有心,听者有意。

    这话要是被齐赵两国听到,肯定会对燕国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公子安闻言心一惊手一抖,摇头四顾,见自己已经拉着鄂君走进府中,才松了一口气。

    于是笑骂道:“鄂启你这是想离间我与燕王的关系吗?若是这一句话从我的府中传出去,传到燕王的耳中,燕王岂能轻饶我。”

    鄂君反驳道:“一年不见,公子误会我也误会的太深了。你我相交多年,我鄂启是什么样的人,其他人不知道,难道公子你也不知道吗?”

    “这次我从赵国星夜赶到燕国,赶在燕王正式即位之前就到达蓟城,就是专门向你送礼来了。”

    “送礼?”公子安露出惊喜之色,两人走到正厅,分宾主坐下后,公子安问道:“你鄂启除了有钱之外,还有什么,难不成这次你是特意送钱来了!”

    鄂君得意洋洋道:“不仅是送钱,而且还能让公子你能在燕国裂土封君。”

    公子安大惊,满脸不信道:“鄂启你又在欺骗我,我燕国不比楚国,封君之事何其困难,此事不可能。”

    鄂君笑道:“如果你能在明天送一份重礼向燕王祝贺呢?”

    公子安摇头道:“燕王归国后,夷灭了数家投靠齐国的大臣,收聚财物后,自己分毫不取,全都用来慰问国人,燕王不是贪恋财物的人。明天,我若是送上一份重礼给燕王,只不过是让燕王更加亲近我罢了,封君之事断无可能。”

    鄂君继续笑道:“若是公子能获得秦国的支持呢?”

    公子安迟疑了好一会儿,才道:“即便获得秦国的支持,恐怕也不成,燕王本身就和秦国有联系。”

    鄂君哈哈笑道:“若是再获得我楚国的支持呢!”

    公子安惊喜交加,目光炽热,拜道:“请赐教!只要不是让我出卖燕国,我愿意听从楚王的吩咐。”

    鄂君呵呵一笑,眯着眼睛道:“我这次赶到燕国,除了参加燕王的即位大典外,还有一个目的···”

    当日,鄂君与公子一直密谈至深夜,最后抵足而眠。

第一百四十六章 燕昭王

    第二日,祭天告祖之后,燕昭王向群臣道:“昔日秦国遭到魏国摧残,几近亡国,秦孝公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各国贤士纷纷涌入秦国,如今秦国在西面雄起,成为天下强国。”

    “寡人不才,愿意效仿秦王,向天下求贤。群臣百姓但有富国强兵之策献于寡人,寡人不吝厚赏。”

    “故,为了向天下贤士表达心意,寡人决定在沂水修建一座高台,置千金黄金于其上,凡是有人能献策于寡人者,寡人富贵之,若有能让燕国富强者,寡人愿与其共治燕国,裂土称寡,也并非难事。”

    公子安闻言出列道:“大王,微臣不肖,苦思多日,然并未想出一策能让燕国富强起来。但是国家富强,无非钱粮而且。”

    “但是如今燕国经过多年战乱,加上齐国残暴,将我燕国洗劫一空,导致我国钱粮不足。臣不才,请为使者替大王向他国借粮?”

    燕昭王诧异的看着公子安道:“不知卿打算向哪国借粮?”

    公子安张口就道:“回大王,韩国乃是我燕国的盟友,赵国与我燕国相善并且也是盟友,而秦国乃是燕国的姻亲,故,臣打算向这三个国家借粮。”

    燕昭王沉思了一会儿,心中直接将赵国排除在借粮之外,自己从赵国归来之时,曾与赵王相约,一同出兵南北夹击中山国,如今赵国国内正在积极备战中山,只等自己收拢军队,出兵攻打中山,收回燕国的失土。

    现在向赵国借粮,只是同时令燕赵两国失礼罢了。

    至于秦韩两国,倒是可以一试。

    尤其是秦国,如今三晋和楚国已经将秦国赶回河西之地,并且即将在函谷关外会盟,准备封锁秦国。

    在秦国被孤立的情况下,在秦国急需盟友的情况的下,这个时候燕国主动亲近秦国,必定事半功倍。

    想到这,燕昭王叹气道:“寡人之母来到燕国已经二十多年了,日夜思念秦王,以至以泪洗面。寡人愿以卿为使,带上太后的书信,前往秦国拜会秦王,并表达寡人对秦王的敬意。”

    “微臣领命。”公子安行礼道。

    公子安府中,鄂君见公子安归来,立即询问道:“公子,如何?”

    公子安笑道:“幸不辱命,大王已经答应向秦国借粮,我明日就会以燕王使者的身份,前往秦国借粮。”

    接着,就将朝堂上的事情一说。

    鄂君大喜道:“好,如此大功告成,公子离封君之日不远矣。”

    公子安笑道:“同喜同喜,大家一起发财!”

    鄂君点头道:“好,这次前去秦国收粮,我还需准备一些礼物,送给秦国的大臣,明日我们在蓟城外相会,告辞!”

    公子安点头道:“好,明日再会!”

    离来公子安的府第,鄂君脸色的笑容瞬间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脸沉重。

    虽然知道燕国迟早会和秦国勾搭在一起的,但是燕王丝毫没有迟疑,满口答应向秦国借粮,这不仅说明燕国不打算和秦国交恶,同时也表示,送燕王回国的赵王,同样也不打算和秦国交恶。

    否则燕王就算不考虑楚国的态度,那么也要考虑赵国的态度。

    一回到自己的住所,鄂君立即对侍从吩咐道:“让令尹前来见我。”

    进入房间,鄂君拿出一份帛书,将自己这两天听到的关于燕国和燕王的消息记下。

    在鄂君书写情报时,宋清走进来,见此,就在一旁等候。

    不久,鄂君将情报写完,然后将帛书交给宋清道:“这是一些燕国最近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你立即着人快马传回郢都,上呈大王过目。”

    宋清接过帛书后,应道:“诺!”

    鄂君接着道:“本君明日就会启程秦国,燕国的生意以及情报,接下来就由你全权负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记录燕王的一举一动,然后让人传回郢都。”

    “是君上。”宋清行了一礼,而后迟疑道:“君上,自我等离开楚国后,商队中就陆陆续续有其他商人的手下失踪,而且就在今天,又有十余人消失···”

    鄂君摇头道:“此时我已知之,对于其他商队的事情,你也无需理会,只要管好我们自己的人即可。”

    “诺。”宋清应道。

    第二日,鄂君带着不少人混在燕国的使者队伍中,朝秦国而去。

    一路无话。

    秦国咸阳。

    公子安站在秦宫之中,向秦王行礼道:“外臣姬安拜见秦王。”

    “免礼。”秦惠文王一脸笑意,问道:“不知燕王遣使来秦国,所谓何事?”

    公子安答道:“回大王,敝国太后因多年不曾回秦国,终日长吁短叹,寡君一片孝心,故特遣微臣前来拜会秦王,奉上白璧一双,希望能求取大王宫中之物,以宽太后思念之心。”

    秦惠文王嘴角微微一抽,还记得上次燕王传来消息,说太后终日以泪洗面,目的是为了催促寡人出兵齐国,结果寡人一着不慎···

    只是这一次,燕王想要什么?

    秦惠文王看着公子安道:“唉,细细一想,寡人也有二十多年未见燕后了,不想燕后以至于此,这事寡人答应了,不知使者可还有要事?”

    公子安答道:“齐国残暴,在燕国肆虐三年,不仅将我燕国立国以来积累的财富搜刮一空,还将我燕国的粮草全部劫走,如今燕国一片惨败,百姓无粮可用,故,寡君遣微臣前来向大王借粮。”

    “借粮?”秦惠文王问道:“不知燕王欲借多少粮食?”

    公子安道:“欲借粟米十万石、菽豆十万石、麦米三十万石。”

    “五十万石粮食?”秦惠文王一惊,而后叹气道:“此事寡人需要细细思量,明日再给使者答复。”

    公子安拜倒:“微臣静候大王佳音。”

    不久,张仪等人到达。

    秦惠文王问道:“方才燕国使者向寡人借粮,粟米十万石、菽豆十万石、麦米三十万石,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张仪立即拜倒:“恭喜大王,臣为大王贺。”

    甘茂等人亦道:“臣为大王贺。”

    秦惠文王道:“卿等都以为要答应燕王?”

    张仪道:“大王,这次燕国前来借粮,正是破除以楚国为首的联盟的好机会。”

第一百四十七章 燕国

    秦惠文王点点头,要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刚刚公子安开口要借五十万石粮食时,自己就直接拒绝了。

    虽然燕国很惨,但是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去,自从秦王即位以来,还包括秦孝公晚年那些年月,秦国遭遇的战争就没有断过,不是被打就是去打其他国家。

    虽然秦国的农夫擅长耕种,但是秦国的税赋同样很高,秦国的粮食都是自己的农夫种出来的,而不是凭空出现的。

    粮食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哪能轻易说借就借。

    张仪见秦王点头,继续道:“大王,燕国借粮虽然看上去很多,但是其中的粟米和菽豆并不多,麦米占据一大半。而麦米难以使食用,一般都是充做应急粮食,近几年来,我秦国并未发生天灾,百姓粮食充足,麦米堆积甚多,与其烂在仓库之中,还不如借给燕国。”

    甘茂叹气道:“想来齐国在燕国的劫掠一定很严重吧,现在燕国不仅向我们秦国借粮,而且同时还向韩国借粮,不仅借粟米菽豆,连麦米也需要借,其中惨状可见一斑。”

    张仪点了点头,继续道:“大王,燕国既然如此缺粮,那么我们秦国可以将麦米提高到五十万石。”

    秦惠文王一怔,问道:“相国可是有什么计划吗?”

    张仪道:“大王,我们秦国与燕国之间隔着赵国,赵国虽然与我们讲和,但是依旧和楚国结盟,并且和齐国。”

    “臣的意思是,我们以多年战乱为由,暂缓运送粟米和菽豆,先提前准备五十万麦米给燕国,分数次运输,第一次十万石麦米,第二次十万石麦米。”

    “在第三次运送之前,在赵国散布谣言,就说这次我们运送的是二十万石上等粟米,然后等麦米进入赵国境内后,我们自己派人将这批麦米截下,然后一把火将这些麦米全部烧掉。”

    甘茂迟疑道:“相国,这次燕国前来向我们秦国借粮,明显就是打算投靠我们,此时离间燕赵关系,是否多此一举?”

    张仪摇头道:“非也,此举的主要目的并非是离间赵燕两国,而是在拉拢齐燕两国。”

    “拉拢齐燕两国?”秦惠文王若有所思。

    张仪道:“焚烧燕国的粮食,直接受到影响的仅仅是燕国,破坏的也是燕赵关系。”

    “但是从燕国传来的消息称,燕王现在效仿越王勾践以及先君孝公,对内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对外发布招贤之令,这种行为连我们秦国都知道了,齐国肯定也知道,如今齐王恐怕寝食难安了吧。”

    甘茂明悟道:“相国的意思是,现在齐国之所以没有攻打燕国,一则是齐越正在交战,二则是燕国还有赵国这个盟友,一旦燕国与赵国这个盟友发生龌龊,那么就是齐国的机会。”

    张仪点头道:“正是如此,燕国弱小而齐国强大,燕国要想报复齐国,必然要联络其他各国,只要我们在燕赵两国之间撕开一个裂痕,那么齐国肯定会行动,不是出兵燕国,那就是拉拢燕国。”

    “若是齐国打算出兵燕国,那么我们就进行调停,若是齐国拉拢燕国,那么就是我们秦国用燕国拉拢齐国。一旦齐燕亲近我们秦国,那么赵韩两国也就不远了···”

    楚国郢都。

    “大王,燕国急报。”陈轸得到鄂君的急报,立即求见楚王。

    熊槐一怔,问道:“燕国?咱们的探子这么快就从燕国发回情报了?”

    陈轸摇头道:“回大王,不是探子发回的情报,而是鄂君快马发回的情报,燕国的燕王有异常。”

    “燕王有异常?”熊槐接过陈轸递上来的帛书,打开一看。

    燕王拜师郭隗,筑黄金台,发布求贤令,效仿越王勾践···

    郭隗···

    求贤令···

    黄金台···

    “卧槽···”

    心中万马奔腾,一句遗忘许久的话脱口而出。

    郭隗不认识不要紧,但是求贤令和黄金台同时在燕国出现,那么熊槐已经肯定这个新即位的公子职,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而和燕昭王绑在一起的,那就是乐毅。

    随着后世诸葛亮登上神坛,诸葛亮的两个偶像管仲和乐毅,在后世同样广为人知。

    管仲出名是因为让齐桓公称霸,当然,在这个时代,管仲还是神坛上的人物。

    而乐毅之所以出名,则是因为灭了齐国。

    想到这,熊槐脱口而出道:“齐国完了。”

    陈轸前面两个字没有听清楚,但是后面四个字听得一清二楚。

    陈轸想了想,不以为然道:“大王,此言恐怕有些言过其实了。”

    熊槐一愣,晃了晃脑袋,将齐国灭亡的事情放在心底,向陈轸问道:“贤卿何出此言。”

    “寡人听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吊死问孤,然后灭掉了吴国。秦孝公发布招贤令,秦国顿时强大起来,一举夺回河西地,从此称霸天下,直至如今,秦国依旧是一个大国。”

    “现在燕王同时使用越王勾践和秦孝公的策略,依寡人之见,这是燕国雄起齐国灭亡的征召啊!”

    陈轸摇头道:“大王,越国之所以能灭亡吴国,那是因为吴国虽然能称霸天下,但是吴国始终是一个小国,而且吴王夫差残暴不仁,故而吴国三战而亡。”

    “至于秦国,秦孝公招贤,商君至秦变法,更不是一日之功。昔日秦孝公之父秦献公,在魏国呆了三十年,一直在研究魏国的强国之策。回国即位后,就开始效仿魏国变法,历经二十三年,而后商君继续在秦国变法,又历时二十年,结果却需要用诡计欺诈的办法,与齐赵韩三国围攻魏国,这才打败魏国。如今魏国虽然疲弱,但是依旧不容小觑。”

    “齐国虽然被削弱,但是目前依旧可以媲美魏惠王之时那个同样被削弱的魏国。此时的燕国和昔日的秦国相比,恐怕还比上秦献公即位之初的秦国。而齐王的贤明,远远超过了魏惠王。”

    “所以,微臣以为,燕国不仅无法灭亡齐国,相反,若是燕王没有越王勾践的谦卑,恐怕燕国会再次被齐国削弱,甚至会再次亡国。”

    “而且,就算燕王屈身卑事齐王,那么燕国要想打败齐国,就需要和秦国一般,联合三晋和我们楚国,才有可能打败齐国,但即便如此,要想灭亡齐国,除非···”

    熊槐见陈轸行礼,心中了然,除非楚国灭亡越国后,将目光放在齐国身上。

第一百四十八章 齐国退兵

    陈轸见楚王会意,继续道:“大王,虽然我们需要燕国在齐国的背后牵制齐国,但是燕王的这一系列政策,却可以让燕国强大起来。”

    “若是大王与争霸天下,那么遥远的北方,崛起一个新的强国,对楚国自然是有利的,若是大王与横扫宇内,还需限制燕国的发展速度。”

    燕昭王和乐毅的组合,如同一根刺扎在心中,让熊槐始终觉得不舒服。现在陈轸提议限制燕国的发展,心中极为赞同。

    根据远交近攻的原则,燕国是需要交好的国家,但是一个强大的燕国,对楚国来说也不是好事。

    若是想要削弱燕国,楚国鞭长莫及,只能通过其他国家,而这一个国家,熊槐想也没想就确定为齐国。

    想到这,熊槐笑道:“寡人听说过一句童谣,是称赞越王勾践的,其说: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陈轸闻言行礼道:“大王英明,微臣会立即安排探子在齐国的临淄散布这条谣言的。”

    熊槐点点头,而后问道:“寡人以前听人说起过一位大贤,名唤乐毅,不知贤卿可曾听说过。”

    “乐毅?”陈轸仔细想了想,而后摇头道:“回大王,微臣并未听说过此人。”

    熊槐叹了一口气,连陈轸都没有听说过,恐怕这时候的乐毅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提前招募乐毅的想法破碎,熊槐退而求其次:“如今燕王发布招贤令,寡人忧之,不知贤卿可有办法阻止燕王招贤?”

    陈轸不以为然道:“大王,依臣之见,对于燕王招贤一事也无需担忧,如今天下的大贤,已经出世的,大部分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小部分散居各国,而天下的能臣,已经被各国瓜分。至于那些还未出世的大贤和能臣,有楚秦齐三大强国在前,肯定也不会优先考虑弱小的燕国。”

    “如果大王一定要破坏燕国招贤,那么微臣有一策可以扰乱燕王招贤。”

    熊槐立即问道:“是何办法?”

    陈轸道:“那就是败坏燕王的名声。我们可以将各国有名的逃犯以及道德败坏的游侠送入燕国,若是燕王不收,那么我们就在各国散布谣言,说燕王闻名不如见面,只是想标榜自己的名声。若是燕王收下这些人,我们就散布另一条谣言,说燕王好任侠,诱使各国的逃犯和游侠涌入燕国,造成燕王只喜欢游侠的迹象。”

    熊槐点头道:“此事可行,逃犯和游侠的事情,传讯给鄂君,他在各国的门路广,肯定能将此事办妥的。”

    陈轸应道:“唯。”

    陈轸刚刚点头,李秋走到楚王身旁道:“大王,司马昭雎有要事求见。”

    “司马!”

    自昭雎升任司马后,就负责楚国的军事,在太子大婚之前,楚国似乎没有什么重大军事行动。

    待会一问便知,希望不要是什么坏消息。

    熊槐一沉吟,对李秋道:“传。”

    “唯。”

    昭雎走进来一见陈轸也在,略一点头,向楚王行礼道:“拜见大王。”

    “免礼。”熊槐问道:“司马,此时求见,是否有何重大变故?”

    昭雎点头道:“回大王,正是如此,微臣刚刚收到司败急报,齐国撤兵了。”

    “什么?齐国撤兵了!”熊槐一怔,随后明悟。

    肯定是齐王得到燕国的消息后,对齐国的外交战略进行调整了。

    想想也对,燕王效仿越王和秦王,意在报仇,实在是太明显了,有这么一个极端敌视自己的国家在自己背后积蓄实力,搁在谁身上谁都不会放心,更何况齐国经过这一战又被削弱。

    齐国撤军之事,也就理所当然。

    昭雎听到楚王的疑问,迟疑道:“大王,难道派去齐国的使者还没有发回情报吗?据司败传回的消息,齐王之所以撤兵,是因为接受了我们楚国的调停。”

    “什么?这不可能,两天前去齐国的使者回报,齐王已经拒绝了我们楚国的调停。”

    陈轸一惊,而后目光一闪,向楚王行礼道:“大王,请恕微臣失礼,臣需要立即回去查看齐国使者是否有情报送回。”

    熊槐闻言道:“卿可速去。”

    熊槐看着陈轸离去,眉头紧锁,两天前的消息,他也知道,但是并没有放在心上。

    调停失败,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齐国虽然被削弱,但是依旧是一个大国,若是在自己一方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仅凭楚国一个使者就可以将齐军劝退,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这只是齐国给自己一个台阶下,那也就罢了。

    怕就怕齐国又在暗算什么。

    陈轸离开大殿没有多久,就拿着一份帛书,再次返回大殿。

    “可是齐国的消息?”熊槐向陈轸问道。

    “回大王,正是齐国的消息。”陈轸说着,双手奉上帛书。

    熊槐从李秋手中接过帛书一看,正是齐过接受调停的消息。

    楚国的使者离开临淄两天后,齐国突然派人在齐国边境截住楚使,然后齐王宣布了接受调停的事情,正式从淮北撤兵。

    熊槐合上帛书,松了一口气,笑道:“齐王这是心里发虚啊!担心齐国一旦拒绝寡人,唯恐遭到楚国的报复啊!”

    昭雎闻言一愣,问道:“大王,这是何故?”

    熊槐对李秋一示意,让他将案上鄂君送来的帛书交给昭雎。

    李秋会意。

    昭雎一看鄂君的情报,顿时哑然失笑,道:“看来齐国有麻烦了。”

    而后,昭雎贺道:“恭喜大王,得一盟友矣。”

    陈轸此时立即向楚王道:“大王,请立即送上一份重礼给越国。”

    “呃···”熊槐问道:“此事何解?”

    陈轸答道:“大王,越王贪财好名,齐国之所以一定要截住我们的使者,除了保全我们楚国的颜面以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尊楚贬越,激发越王对大王的不满。”

    陈轸一解释,熊槐瞬间就想明白。

    齐国连宋国都没有报复,唯独报复越国,除了越国特别早齐国忌恨外,还有就是越国孤立弱小。

    现在齐国攻打越国,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听从楚王使者的要求,从淮北撤军,这也是对越王的羞辱。

    越王除了恼怒齐国,同时也会嫉恨楚王。

    自尊心极强的越王,脑子一晕,很有可能就会乱咬人。

第一百四十九章 重礼

    “重礼!”熊槐笑着道:“不知寡人送上一石面粉给越王,这算不算重礼。”

    陈轸应道:“算,这当然算重礼。”

    在没有石磨的情况下,舂制一石面粉所消耗的人力不再少数,加上面粉目前还是稀罕物,的确算的上是一份重礼。

    昭雎进言道:“大王,既然送上面粉,何不再送上一个厨子。”

    陈轸接着道:“大王,司马所言极是,而且越国的那些重臣,我们也可以每人送十斤面粉。”

    熊槐点点头,笑道:“好,那么就给越王送面粉。但是仅仅只送面粉,寡人以为还有所不足,面粉这东西巧夺天工,用普通布袋装,简直是面粉的屈辱,所以送给越王的面粉,应该用最上等的木盒装,而且木盒上要刻上精美的花纹。”

    “还有,我们还需要对越王说,烧制面食的燃料,也不能用普通的木料,而是用最精贵的木料。”

    顿了顿之后,熊槐问道:“两位贤卿,你们说我们是不是也效仿管子,在木柴上刻上花纹再烧?”

    昭雎迟疑一下,摇头道:“大王,过犹不及,昔日管子祸害天下的事情,人尽皆知,各国都有所警惕。此事我们可以不用和越王说,但是我们可以送给越王一批木柴,然后在其上雕上精美花纹,以对越王进行引导。”

    “好。”熊槐点头道:“既然连木柴都送了,那就送全套吧。寡人听说吃面要用玉碗象牙箸,包子馒头要用黄金盘,这样食物才显得美味,所以送给越王的礼物,那就把这些东西也加上吧。”

    “大王英明。”

    与此同时,因为太子大婚就在两日之后,楚国各地的封君纷纷赶到郢都。

    来到郢都之后的封君,才发现现在郢都舆论的焦点不是太子大婚,而是面粉。

    此时面条以及包子的做法,已经从楚宫之中流传出来,引起郢都的贵人纷纷效仿,经过多次试验后,终于掌握包子的做法。

    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某些喜爱烧烤的贵人,已经在自己试验如何烧烤面食,而一些喜欢喜欢脍食的贵人,也已经无师自通,脑洞大开,将馒头切开,然后将切好生鱼片和肉片放入馒头之中,制成了馒头版肉夹馍。

    令所有人遗憾的是,那就是面粉制作困难,实在是难以满足整个郢都的贵人需要。

    比如说现在,项君一口将手中的包子吞下,然后对同样吃着包子的曲阳君道:“这面粉果然是天下美味,难怪以屈原的为人,也会将此物献给大王。”

    接着埋怨道:“唯一可惜的就是,这面粉也太贵了,不过十个包子,竟然花费了本君一金,而且一个封君也只能买十个,本君才吃了六分饱,卖包子的人真黑。”

    “可惜本君的封地在淮水流域,一直都是跟着司败和越国作战,如若不然,本君早早来到郢都,早就令人收购麦米自己冲舂面了,可惜现在迟了一步,郢都的麦米不知被那个奸商收购一空,弄得本君只能买包子···”

    曲阳君将包子咽下,快速的摇了摇头,然后对项君道:“就算来的早也没有用,随大王出征的封君,同样也没有在郢都购得麦米,他们手中的麦米,大都是派人从自己的封地运来,然后让人舂制的。”

    “至于卖包子的那家店铺,项君还请慎言,现在郢都本地的贵人,舂制的面粉自用尚且不足,哪里会出售面粉···”

    项君一惊道:“曲阳君的意思是,那个传言是真的,大王真的在用军队舂制面粉?而且郢都那家卖包子的店铺,就是大王的个人私产!”

    曲阳君点点头。

    项君露出欣喜的眼神:“难道大王要在太子大婚宴会上用面粉做主食的消息也是真的?”

    对于项君的关注点放在面粉上,曲阳君并没有认为不妥。

    而是疑惑道:“这个消息依旧流传很久了,可是大王一直没有正式公布。”

    说着,曲阳君拿起手中的包子,目光深邃道:“但是自从大王因为缺钱,而将面粉制成包子出售后,这个消息十有八九就是真的。”

    项君闻言一滞,慢慢的将手中的包子放入口中,而后细嚼慢咽,缓缓将包子吃完,道:“曲阳君的意思是,大王有意将面粉推出,目的就是用面粉从我等手中赚钱!”

    曲阳君摇头道:“大王赚钱是真,但是从我等身上赚钱却是不实。面粉乃是由麦米舂制,麦米乃是廉价之物,想来项君府库之中,也囤积了不少麦米吧。”

    项君没有否认:“不错,为了预防天灾,项地之民也曾种过麦米,本君府库中也储存不少麦米,以前这些陈年麦米,若是没有赶上灾年,都是用来蓄养牲畜的。”

    曲阳君道:“这就是了,各地封君或多或少都会储存一些麦米,而获取面粉只是需要大量人力罢了。我等既不缺麦米,又不缺人力,所以大王的目标从来都不是我们,而是楚国以及他国的那些豪商,只有他们才会缺米缺人。”

    项君点点头道:“看来大王这是要要行轻重之策啊,可惜各国对轻重之策都有防备,而且麦米本身就是粮食,恐怕轻重之策还没有实施就已经失败了。”

    曲阳君点点头,内心同样不解,楚王和朝中诸公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使用轻重之策的时候,会选择麦米,就算其他国家的人全都去种植麦米,也只是让其他的粮食更加充裕罢了,难道还会造成他国饥荒吗?

    同样有这样疑惑的,还有魏国的使者楼庳。

    楼庳作为魏国亲楚派大臣,早早就被魏襄王派来楚国,作为魏国的送亲使者,参加魏公主与楚太子的婚礼。

    然而到了楚国之后,尤其是楚王归来之后,楚国一些变化就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先是因为面粉的缘故,楚国群臣一同逼迫楚王驱逐了屈原,接着面粉却并没有随着屈原的驱逐而在楚国消失,反而有种愈演愈烈的趋势。

    郢都麦米的价格从每石十几钱,一路高涨,三天时间,将近涨了一倍,达到三十四钱一石。

    因为楚国不缺粮的缘故,三十四钱一石的价格,已经比大战之前的粟米的价格还要略高许多,和现在郢都的粟米价格持平。

    这样的情况只会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郢都附近家中存有麦米的人家,纷纷背着麦米来到郢都卖米,然后又背着粟米回家,又过了三天,郢都的麦米被人收购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