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全文阅读 第41分节

第三百八十一章.考核(下).

    ……

    ……

    肖文轩明白,赵俊臣之所以没有详细解释,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想要趁机点拨与考验自己。

    于是,听到赵俊臣的暗示后,肖文轩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愈加认真的观察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肖文轩确实有些摸不着头脑,但随着时间越来越少,肖文轩也终于渐渐的发现了一些门道。

    肖文轩发现,这些师爷在寻找钥匙开锁的时候,使用的策略方法各有不同,这些不同的策略与方法,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差地远,这似乎也体现了这些师爷的不同秉性。

    尤其在许庆彦接连使坏、故意干扰之后,随着半柱香的时间也越来越接近,在薪金待遇的压力下,这一点就体现的更加明显了。

    有一些师爷,原本还非常的从容淡定,然而在许庆彦突然使坏、时间大幅缩短之后,他们就很明显的受到了影响,开始满头大汗、头脑发懵,动作也慌乱了许多,在手忙脚乱之下,又会时不时的忙中出错,或者是不小心将满桌的钥匙洒落到地面上,又或者是病急乱投医,胡乱的抓起钥匙进行尝试,甚至还有一位师爷在尝试开锁时,因为动作太过粗鲁,不小心将钥匙折断在锁眼里,因此而彻底的丧失了资格……

    这样的人,显然是心性太差,稍稍一点点压力就会让他们方寸大乱、失去平常心,在压力面前不仅不能超常发挥,反而会被压力压垮,这样的心性显然是不足以托付重任,即使平日里的表现再是如何的出众,也只能让他们处理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情。

    还有一些师爷,并没有受到许庆彦的影响,也没有因为时间缩短而手忙脚乱,动作依然稳定、神色也依然镇定,只是不断的尝试使用不同的钥匙开锁。每一枚钥匙都没有漏掉,他们的方法虽然太过于循规蹈矩、效果也不高,然而也体现了他们谨慎稳重的性格,某些涉及机密、安全、**的事情。若是交给他们去办,无疑会让人安心不少,但除此之外,却也无法对他们抱有更多期望了。

    又有一些师爷,在许庆彦的接连使坏之下。虽然时间大幅缩短了,但依然是不慌不忙、不疾不徐,并没有急切的尝试开锁,而是先认真观察了锁孔的形状,然后又根据锁孔的形状、大小、款式,在一百枚各式各样、完全不同的钥匙之中,挑选出了一些与锁孔各方面皆相匹配的钥匙,然后再使用这些钥匙尝试开锁,这样的方法,效率无疑是提高了许多。也说明了他们性格冷静、善于归纳分析,既可以辅佐赵俊臣处理公务,还可以为赵俊臣出谋划策,无疑是真正的人才!

    可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师爷,不过是寥寥十余人罢了。

    此外,因为所有的钥匙都经过了特别的处理、产生了略微的变形,即使是正确的钥匙也不容易插入钥匙孔之中,所以也经常会出现某位师爷明明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钥匙,然而稍微尝试之下。发现钥匙很难插入锁孔之中,就轻易的放弃了正确的钥匙,转而尝试其它的钥匙了——这样的人往往缺乏耐心与细致,心性也有些急躁独断。即使是正确的答案就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也很容易视而不见,这样的人虽然有些本领,但同样不足以托付重任,更不能独当一面,只能辅佐他人成事。

    简而言之。或许是旁观者清,肖文轩渐渐发现,“寻找正确的钥匙开锁”明明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测试,看似简单至极,然而在赵俊臣的巧妙布置之下,眼前这三十七位师爷的能力、秉性、性格等等,竟是因此而一览无遗,究竟谁能托付重任、又有谁不可重用,也明明白白的展现在眼前了!

    “一个人究竟能否成事、又能够成就多大的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不是他的才干与能力,而是他的心性与性格!而一个人的心性与性格究竟如何,也只有在他心情急切、方寸大乱的时候才会真实表现出来……”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再回想着赵俊臣之前的提示,肖文轩却是另有一番感悟。

    与此同时,肖文轩对于赵俊臣的巧妙手段、匠心独运,也愈加的敬佩了起来。

    原本,赵俊臣决定让肖文轩在南巡结束后留在江南一段时间、专门处理赵家的事情,说是要借此历练肖文轩的才干,肖文轩心中还有些不满,觉得赵俊臣小觑了自己,然而此时看到赵俊臣的巧妙测试之后,肖文轩也终于心服口服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至少,肖文轩若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参加这项看似简单的开锁测试,表现也不会比某些师爷更加出色。

    *

    另一边,赵俊臣一直在认真观察着一众师爷们的不同表现,心中也暗暗做出评价,时而点头、时而摇头。

    观察了片刻之后,赵俊臣回头看了肖文轩一眼,见肖文轩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隐隐还带着一些钦佩,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笑道:“怎么,你想明白了?”

    听到赵俊臣的询问,肖文轩满脸的赞叹,道:“大人您的测试方法,确实是精巧独特,看似是简单的开锁,然而实际上是测试他们在压力之下面对危机与混乱状况的处理能力,并且根据他们处理方法的不同,也可以看出他们秉性能力的优劣,然而属下直到此时才后知后觉,心中实在是惭愧的很。”

    说到这里,肖文轩摇了摇头,并且叹息了一声。

    见肖文轩有些失落,似乎有些灰心,赵俊臣表情郑重的说道:“这世上有许多东西,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自己在生活中慢慢沉淀与体会,文轩你其实很有潜力,我也很看重你的潜力,只是你经历的事情太少了一些,所以我才会刻意的历练你,还希望你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望才好!”

    见赵俊臣如此重视自己,肖文轩也振奋了许多,感动之余,也连忙向赵俊臣保证道:“属下一心尽心办事,今后绝不让大人失望!”

    赵俊臣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开锁测试之上。

    而就在这时,原本还算是平稳的测试,却是突然出现了意外!

    ……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二章.这就是钥匙!.

    ……

    ……

    在许庆彦不断的挥舞扇子之下,半柱香的时间很快就到了。

    最终,能够在半柱香之内找到正确钥匙的师爷,唯有三人!

    第一人是牛辅德,此人曾经在辽东总督门下办差、是一众师爷之中唯一一位精通军略的人,在寻找钥匙开锁的时候,牛辅德显得极有条理,在许庆彦的不断干扰之下依然是一副沉着冷静的模样,又通过分门别类的归纳分析、寻找规律,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的钥匙。此外,虽然他是第一位成功开锁的人,但开锁之后也没有表现出太激动的样子,只是站在一旁,静静的观察着其他人的表现,眼神中带着一些审视与挑剔。

    显然,此人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了正确的钥匙,并且也发现了赵俊臣这般考核内容的真实目的,于是牛辅德完成了考核之后,也趁机观察着其余人等的表现——毕竟,这些人将来都会是他的同事,提前了解一二,对牛辅德而言也有很大的好处。

    第二人名叫欧阳博,此人年纪不大,大约三十七八岁的样子,看起来颇是干练,面对赵俊臣的考核,欧阳博并没有急着动手,而是认真考虑了片刻,似乎是在寻找最好的方法,待他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之后,动作却极为敏捷干练——他并不是最快想到正确方法的人,但想到了正确方法之后,他的完成速度却是最快的——显然,欧阳博是一位谋定而后动、心中一旦有了决定就会坚定执行的人,这样的人不仅谨慎认真,而且性格坚毅、自信十足。

    第三人名叫李传文,此人是苏西卿最为推崇的人物,声望极高,先后受过两位督抚的重用,经验极其丰富,与此同时,他还是所有师爷之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如今已是年近六十,算是师爷这一行里的祖师爷级人物,原本已是退休,然而苏西卿又是三顾茅庐、又是许以重利。好不容易才将他请到了赵俊臣这里。

    不过,李传文的年纪虽大,但他的头脑依旧敏锐,又要比其余师爷性子沉稳许多,遇到许庆彦的干扰之后。他也是唯一一位神色间没有产生任何变化的人,并且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在归纳总结之后,他认真尝试着每一枚可能正确的钥匙,没有错过任何一丝的可能,此外他对于时间的把握也是极其精准,动作看似又稳又慢,然而当他将每一枚可能正确的钥匙都尝试了一遍之后,也恰好到了半柱香结束的时间!

    事实上,李传文的运气极佳。在尝试开锁的时候,他遇到的第三枚钥匙就是正确的钥匙,也顺利的打开了锁头,可以说李传文开锁的时间比牛辅德还要更早一些,然而李传文并没有争抢第一的意思,反而将剩下的钥匙都尝试了一遍,防止还有第二枚正确的钥匙出现,虽然事实证明他这是多此一举,然而李传文谨慎稳重、不争功的作风,依然是让赵俊臣感到无比赞叹!

    可以说。牛辅德、欧阳博、李传文这三人,在这场测试中皆是表现出众,他们能力、秉性、心机等等方面的优势也是尽展无遗,若是忠心可以保证的话。他们的出现对于赵俊臣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助力!

    接着,当一炷香时间即将结束之时,又有十几位师爷陆续完成了考核,这些师爷的能力、秉性、心机等等,比起牛辅德、欧阳博、李传文三人要差上一些,不过也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了。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将会是赵俊臣日后幕僚团队之中的中坚力量!

    至于剩下的那些没有在约定时间内完成考核的师爷,或多或少皆是表现出了一些劣势,或是性格不够沉稳、或是办事不够认真、又或是观察力不够细致,这些人不足以托付重任,将来他们在赵俊臣手下的地位也会更加的边缘化一些。

    只是,在一柱香的时间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件突发的意外,却是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

    在三十七位师爷之中,年纪最大、地位最高的人,自然是李传文了,而年纪最轻、资历最浅的人,则是名叫李伦,如今不过是二十九岁的年龄。

    事实上,李伦正是李传文的独子,虽然资历很浅,但他天性聪慧、机敏善思,也尽得了李传文的真传!

    原本,李传文并不希望李伦继承自己的事业、成为一位师爷,而是希望李伦可以考取功名、正正经经的进入仕途,毕竟师爷的地位实在尴尬,半官半民、又夹在官民之间,既没有太多的油水,又容易两头受气,并不是一个好出路。

    然而,李伦虽然聪慧,也算是精通四书五经,奈何他本人极不擅长八股文,一手毛笔字也是歪歪扭扭、不堪入目,这样一来,李伦的科举之路自然是屡战屡败了。

    没奈何,到了李伦二十九岁的时候,也就是今年,李传文终于认了命,不再强求李伦考取功名,准备让李伦继承家业,与自己一样成为一名师爷,这样至少可以保证衣食无忧。

    就在这个时候,苏西卿出现了,不过苏西卿的目标自然不会是李伦,而是声誉卓著的李传文,想要邀请李传文出山辅佐赵俊臣!可惜,李传文的年纪大了,已是退休多年,不打算再去趟官场的浑水,所以就坚决的拒绝了苏西卿的邀请。

    苏西卿屡屡受挫之后,却终于将主意打到了李伦的身上。

    为了邀请李传文出山,苏西卿请示了赵俊臣之后,郑重向李传文做出承诺,若是李传文愿意出山辅佐赵俊臣,那么赵俊臣也将会提拔李伦,等到合适的时机,还会推荐李伦进入国子监,让李伦成为监生!

    也正是这番承诺,让李传文动了心,最终,为了李伦的未来,李传文终于改变了注意,决定出山辅佐赵俊臣——否则,以李传文的资历,就算是赵俊臣亲自去请也未必可以成功——可怜天下父母心。

    于是,李伦跟着李传文来到了赵家祖宅,同样成为了赵俊臣所聘请的幕僚,也同样接受了赵俊臣的考核!

    此外,因为李伦年纪最轻的缘故,赵俊臣对李伦格外注意,在考核的时候,赵俊臣也着重的观察了李伦的表现。

    刚开始的时候,李伦的表现也很让赵俊臣满意,他的头脑非常的聪慧机敏,在三十七位师爷之中,他几乎是第一个找到正确方法的人,并且动作干练、神色沉稳,没有受到许庆彦太多的干扰!

    按理说,李伦应该是第四位在半柱香时间以内完成考核的师爷才对,就算是最不济的情况之下,一炷香的时间也足够他完成考核了。

    然而,半柱香的时间过去了,李伦并没能完成考核!一炷香的时间也即将要结束了,李伦依然没有完成考核!

    这般异常情况,也引起了赵俊臣的注意,在赵俊臣的认真观察之下,发现李伦的方法无疑是正确的,李伦也不止一遍的认真尝试了每一枚可能的钥匙,可以说李伦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并没有犯错,然而李伦就是迟迟不能打开锁头。

    眼看着一炷香的时间即将要结束,李伦的神色依然镇定,表情也愈加的专注,然而他越来越紧锁的眉头、以及额角的细汗,还是说明了李伦渐渐急切的心情。

    观察着李伦的表现,赵俊臣突然想到了一个可能,转头向肖文轩问道:“文轩,你确定李伦所分配到的钥匙没有出错?会不会是忙中出错,那一百枚钥匙里面没有放入正确的钥匙?”

    听到赵俊臣的质疑之后,肖文轩不敢怠慢,向前两步之后,认真观察着李伦面前的所有钥匙。

    片刻之后,肖文轩的神色微变,转头向赵俊臣告罪道:“是属下准备不周,没有认真检查,正如大人您所猜想的那样,李伦并没有分配到正确的钥匙,他得到的一百枚钥匙全都是错误的!想来是钥匙的数量太多了,下面的人在分配钥匙的时候出现了疏漏,然而属下身为负责人,既没有及时察觉到这一点,也没有详细检查,竟是出现了这么大的纰漏,还请大人责罚。”

    赵俊臣无奈的摇了摇头,并且看了一眼香炉。

    此时,香炉里的细香,只剩下一点点了,眼看着时间就要结束,却也没办法弥补了。

    然而,就在此时,李伦却突然起身,离开了自己的桌椅,转身向着旁边的花坛走去。

    接着,只见李伦从花坛之中挑选了一块石头,又将锁头放在地上,抡起了石头冲着锁头狠狠一砸!

    “彭”的一声,锁头被砸开了!

    与此同时,香炉里的细香也彻底燃尽了!

    这么大的响动,自然是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在众人的注目之下,李伦的表情依然平静,缓缓说道:“赵大人的题目是找钥匙开锁,如今我终于将锁打开了,而钥匙……就是这个!”

    说话间,李伦举起了手中的石头。

    看着李伦出乎意料的表现,赵俊臣不仅没有因为李伦破坏规则的举动而感到生气,反而笑了起来,并且说道:“不错……敢于打破常规,是个人才!”

    ……

    ……(未完待续。)( )

第三百八十三章.将门之后.

    ……

    ……

    在扬州,德庆皇帝总计停留了七天时间,明面上的理由是扬州的风光秀丽、人文鼎盛,激发了德庆皇帝的游兴,于是就多游玩了几日,在此期间,德庆皇帝也确实是兴致勃勃的四处游玩,表现出一副闲情逸致、寄情于山水的模样。

    然而,只有少数明眼人才知道,德庆皇帝的游玩与闲情皆是假象,只是为了争取缓冲时间罢了。这几日以来,德庆皇帝一直都在暗中布局着苏州的事情,当德庆皇帝尽了“游兴”、打算离开扬州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德庆皇帝的布局已是妥当了!

    当然,这段时间周尚景也没有闲着,同样是暗中准备着什么,只等南巡队伍到了苏州,一场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就会出现,到时候朝廷的局势究竟会走向哪里,却是任谁也猜不出来。

    而就在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两人各自准备的时候,这七天时间里,赵俊臣也没有荒度,处理了许多事情,先是挑选了一批赵家的青年才俊送入国子监、也确定了将来要入宫的赵家女子人选、又整顿了赵家的内部势力,然后还与徽浙商帮建立了联系、并且初步组建了自己的幕僚团队,也算是成果斐然。

    尤其是组建幕僚团队的时候,赵俊臣接连发现了牛辅德、欧阳博、李传文、李伦这四位可堪一用的人才,对于一直苦恼于手下人才不足的赵俊臣而言,可谓是收获颇丰。

    当然,这四人虽然皆有才干,但赵俊臣不过是刚刚雇佣了他们,双方皆是陌生,尚不能确定他们的职业道德与忠诚度究竟如何,更谈不上信任,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某些涉及了机密核心的事情,赵俊臣并不会交给他们去办。对待他们的态度,也是以收买拉拢、观察考验为主,待将来确定了他们四人的忠心之后,再慢慢对他们委以重任。

    毕竟。师爷这一职业颇是特殊,背景也十分复杂,他们在辅佐赵俊臣之前,就已经辅佐了许多位不同的官员,虽然师爷们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但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依旧忠心于某些旧主,以李传文为例,他先后辅佐过五位官员,这五位官员的官职有高有低,有些人已经致仕、有些人依然活跃在官场之中,但大都是黄有容派系的官员,这些人雇佣李传文期间,皆是将李传文视为心腹、加以重用,若是李传文依然顾念他们的旧情,未来将赵俊臣的情报透漏给他们。那么对于赵俊臣而言,危害可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与牛辅德、欧阳博、李传文、李伦四人确立了雇佣关系之后,赵俊臣一边派人详细调查他们的出身、履历、为人,一边使用各种手段加紧笼络,或是许诺好处、或是交心深谈,或是许以恩义、或是暗示威胁,软硬兼施、不一而足,至于效果如何,还需要慢慢观察。

    ……

    忙碌之间。时间飞快,转眼间已是赵俊臣来到扬州的第七天时间。

    这一天,赵俊臣来到了扬州行宫,打算向德庆皇帝请示南巡的下一站安排。

    表明了来意之后。赵俊臣很快就得到了德庆皇帝的召见。

    然而,等赵俊臣进入德庆皇帝的临时御书房之后,却发现德庆皇帝正与一位陌生的青年男子交谈,看德庆皇帝的神色,对于这位青年男子似乎是十分重视,赵俊臣不敢打扰。只是垂手站在一旁等候,并且暗暗猜测着这名青年男子的出身来历。

    这名青年男子大约二十七八岁的模样,衣装华贵、气质雍容、神色之间隐含傲气,看样子应该是某个勋贵世家的子弟,但他的身体精壮、动作干练,一看就是常年习武健身的模样,似乎也并非是庸庸无能的寻常纨绔。

    德庆皇帝与青年男子交谈之际,言语间颇有笼络之意,亲切的称呼青年男子为“世霖”,并且详细的询问了青年男子的家庭状况,赵俊臣站在一旁认真听着,虽然一时间也无法准确判断出这位青年男子的出身来历,但根据德庆皇帝的态度,赵俊臣心中对于这位青年男子也愈加的重视了许多。

    终于,德庆皇帝与青年男子唠完家常之后,转头看了一眼赵俊臣,笑道:“哦?俊臣来了,朕正与吴家后人谈话,你来的巧,也正好让你们二人认识一下。”

    然后,德庆皇帝向赵俊臣介绍道:“此子名叫吴世霖,乃是蓟辽总督吴应熊的幼子,如今正在他父亲手下办事,暂任总兵一职,朕听闻他前些日子回到高邮老家省亲,就将他唤来谈话、唠唠家常,也顺便了解一下辽东的现状……吴家乃是世代将门、国之柱石,近四十余年来,先后五任蓟辽总督,吴家人就占了三位,对朝廷而言,可谓是功勋卓著,而世霖虽然年纪不大,但前途光明,将来若能够接任他父亲的位置,一门三代三督抚,却也是一段佳话。”

    接下来,德庆皇帝又向吴世霖介绍了赵俊臣。

    听到赵俊臣的身份后,吴世霖的态度满是恭敬,丝毫没有勋贵子弟的傲气,客客气气的向赵俊臣行礼问安。

    另一边,赵俊臣也是神色平静的向吴世霖回礼,口中诸般客套自是不提。

    然而,在平静的外表之下,赵俊臣的内心却是十分的震惊。

    眼前这位青年,竟然是吴三桂的后人!

    赵俊臣早就知道,随着历史的改变,吴三桂并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命运也是大有改变,不仅没有成为遗臭万年的大汉奸,反而屡立功勋,退女真、杀反民,升官封爵之余,吴家也因此成为了世代将门,声誉颇高。

    心中震惊之余,赵俊臣的神色却是十分平静,向吴世霖回礼的时候,表情也十分寻常,既不疏远、也不亲近,更没有表现出拉拢的意思,只是在心中暗暗猜测着德庆皇帝突然召见吴世霖的深意。

    毕竟,吴家是领军将门,而赵俊臣则是朝中权臣,双方身份皆是十分敏感,并不宜交往过密,否则只会引起德庆皇帝的猜忌——事实上,德庆皇帝话语里的意思十分清楚,只是让两人“认识一下”,而不是“深入结交”,赵俊臣自然不敢越线,至少不敢明越。

    却说赵俊臣与吴世霖相互见礼之后,德庆皇帝又与吴世霖谈了几句闲话,然后就让吴世霖退下了。

    待吴世霖离开之后,赵俊臣想起了自己的来意,向德庆皇帝请示了下一步的南巡安排。

    德庆皇帝沉吟片刻后,说道:“恩,扬州的风景秀丽、人文鼎盛,朕也是不由的沉溺其中,不知不觉间,竟已是停留了七日,也确实应该起驾继续南巡了……这样吧,你去安排一下,明日巳时一刻,就起驾前往常州。”

    赵俊臣问道:“却不知陛下您打算在常州停留几日?臣也好提前通知常州地方,让他们有个准备。”

    德庆皇帝说道:“停留两日时间足矣。”

    听到德庆皇帝的答案,赵俊臣心中已是了然。

    常州的景色虽然不似扬州一般天下闻名,但也有许多处胜景,然而德庆皇帝只在常州停留短短两天时间,显然是苏州的一切皆已经准备妥当,德庆皇帝也即将发难,已经不需要再拖延时间了。

    而南巡船队经过了常州之后,再下一站,就是苏州了!

    到了那里,必然会有许多热闹可看。

    暗思之间,赵俊臣答应一声之后,就打算告辞。

    然而,赵俊臣正要告辞,德庆皇帝却突然开口,询问了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

    “俊臣,说起来,你对于如今朝廷的内阁怎么看?”

    ……

    ps:心情不佳,思绪烦乱,迟迟更新,实在抱歉!!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四章.诱惑.

    ……

    ……

    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赵俊臣心中不由一愣。

    虽然,赵俊臣如今也算是朝廷的二品大员了,并且深受德庆皇帝的宠信,然而内阁的事情兹事体大、影响深远,乃是朝廷最核心的话题,似乎还轮不到他来评点。

    一时间,赵俊臣有些猜不透德庆皇帝的真实心意,于是小心翼翼的问道:“内阁?臣不明白陛下您的意思。”

    德庆皇帝一笑,进一步解释道:“朕想听听你对于内阁那几位阁老的看法。”

    说完,见赵俊臣面有难色,似乎打算推搪,德庆皇帝又补充道:“你也不要敷衍于朕,这里只有你我二人,朕也没有其它意思,只是想知道你的真实想法。”

    说话间,德庆皇帝的神色严肃,双眼注视着赵俊臣,等待着赵俊臣的答复。

    见德庆皇帝如此,赵俊臣稍稍犹豫之后,终于还是答道:“内阁里的四位阁老,皆是德高望重的前辈,臣身为晚辈,原本不应该随意评点他们,但既然是陛下问了,那臣就冒昧的说几句,只是臣的见识浅薄,若有荒谬之处,还望陛下见谅。”

    德庆皇帝轻轻点头之后,赵俊臣继续说道:“如今内阁中的四位阁老,分别是周尚景周首辅、黄有容黄阁老、沈常茂沈阁老、以及程远道程阁老。其中,程远道程阁老入阁时间最短,不过半年时间,资历稍浅,但他的学问与声望在众阁老之中却是最高的,奈何他的道德文章虽然写得好,但办事能力稍差了一些,性格方面也稍显迂腐,可谓是美中不足。不过,时至今日、人心不古,性子迂腐的人越来越少。从这方面而言,程阁老的迂腐性子倒也未必就是缺点。”

    听到赵俊臣的观点,德庆皇帝再次点头,认为赵俊臣的这一番话还算是公允。于是示意赵俊臣继续说下去。

    赵俊臣沉吟片刻之后,又说道:“至于黄有容黄阁老,却是十分不凡,不仅是经验老道、眼光敏锐,手段也十分圆滑。许多棘手的事情交由黄阁老去办,颇有春风化雨之效……然而,‘圆滑’二字,既是黄阁老的优势、也是黄阁老的劣势,魄力难免有所不足,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经常是治标不治本,只是暂时妥协了各方利益……此外,黄阁老还有些贪权,难免有些不美。

    至于沈常茂沈阁老。臣与他接触最少,并不是十分了解,只觉得他与黄阁老的优劣正好相反,魄力虽然十足,但手段太过激烈,总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时常会引发不少动荡与慌乱,陛下您很少让沈阁老单独主持大局,想必也是因为这层顾虑……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朝中官员皆是十分敬畏沈阁老的存在,中枢也因此增加了许多威严,从这方面而言,沈阁老这般刚烈决绝的人物。也是内阁所不可或缺的。”

    赵俊臣的这一番话,虽然有所保留,但也是实话实说了。

    另一边,听到赵俊臣的这些评述之后,德庆皇帝依然是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说到这里。赵俊臣却是突然闭口不言了。

    德庆皇帝等了片刻后,见赵俊臣没有继续开口的意思,皱眉道:“怎么?你为何突然不说话了?在四位阁老之中,你只评价了其中三位吧?周尚景身为内阁魁首,你怎么没有任何评价?”

    赵俊臣摇了摇头,说道:“以臣的见识眼光、资历地位,却是没资格评价周首辅,依臣看来,周首辅的功过是非究竟应该如何定论,满朝上下唯有陛下您才有资格评点。”

    德庆皇帝将周尚景视为老对手,既有敌视态度、也有钦佩情绪,这般情况之下,赵俊臣对周尚景的评价无论是好是坏,都有可能会引起德庆皇帝的反感,于是赵俊臣认真考虑之后,还是决定避开这个话题、设法推搪过去。

    然而,德庆皇帝却不喜欢赵俊臣的推搪。

    只见德庆皇帝眉头微皱,语气不快,道:“但朕如今只想要知道你的真实想法,难道你在朕面前也要敷衍不成?”

    赵俊臣颇是无奈,沉默片刻后,终于说道:“臣对周首辅的评价,恐怕只有八个字,那就是——毁誉参半,不可或缺!”

    这八字总结,也确实是赵俊臣的真实想法。

    在赵俊臣看来,朝廷百官之中,唯有周尚景足以主持大局,若是没了周尚景,朝廷局势必然会乱成一团!自从德庆皇帝登基以来,朝野局势皆是稳定,偶有天灾**出现,也从没有酿成大乱,其中周尚景的作用绝对是功不可没,许多隐患皆是被周尚景提前发现、提前排除了。

    与此同时,挟势弄权、排除异己、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等,周尚景也同样是无一有缺,若不是周尚景的权大压人,朝廷里可堪大用的人才绝不会是如此匮乏,若不是周尚景的“以身作则”,如今的朝廷风气也绝不会是如此不堪。

    “毁誉参半、不可或缺……”德庆皇帝将赵俊臣的评价轻声重复了一遍之后,突然失笑道:“这八个字,倒也公允!不过,周尚景虽然是不可或缺,可惜他的年纪已是七十有余,精力难免会有些不济,如今虽然还可以主持政局,但朕也不知道他究竟还可坚持几年,然而正如你之前的那些评价,内阁的其余几位阁老各有不足,等周尚景离开之后,他们怕是很难顶替周尚景的作用。”

    说到这里,德庆皇帝轻轻一叹,似乎是十分的忧虑。

    另一边,听到德庆皇帝的这一番话,赵俊臣反倒是愈加猜不透德庆皇帝的真实心意了。

    德庆皇帝的这次南巡,明明就是为了对付周尚景,为何又突然开始强调周尚景的不可或缺了?

    就在赵俊臣心生疑惑的时候,德庆皇帝又说道:“不过,黄有容与沈常茂的优劣互补,若是他们合作默契的话,倒也可堪重用,或可以平稳过渡……只是,近些日子以来,他们二人的关系愈加紧密、渐渐合流,朕却有些担心,若是将内阁交由他们二人主持的话,中枢会成为他们二人的一言堂,然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朕为了防患于未然,却打算寻一位与他们政见不同的重臣加入内阁……”

    说到这里,德庆皇帝似乎觉得自己将话题扯远了,又摇头道:“前些日子,朕闲来与周尚景对弈,见周尚景精力颇是不济,心中感慨之余,难免想远了一些。不过,内阁若是发生人员变动,也是周尚景致仕之后的事情了,好在周尚景如今还没有致仕的意思,似乎还可以坚持几年,朕的这些想法,倒也不用太急。”

    说话之间,德庆皇帝意味深长的看着赵俊臣。

    而赵俊臣的面色,却因为德庆皇帝的这一番话而变幻不定。

    诱惑!德庆皇帝这是在**裸的诱惑赵俊臣!

    ……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五章.冷静后的思考.

    ……

    ……

    不得不说,听到德庆皇帝的暗示之后,有那么一瞬的时间,赵俊臣确实动心了。

    如今,朝廷里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派系不过四家,分别是声望最高的太子一派、底蕴最雄厚的周尚景一派、沈常茂与黄有容联手合流之后的沈黄一派、以及近期发展势头极其迅猛的赵俊臣一派!

    按照德庆皇帝的说法,若是周尚景退出官场的话,内阁将交由沈、黄二人掌控。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沈黄派系的大权独揽,还要引进一位“政见不同”的朝廷重臣进入内阁,成为新任阁老,达到相互制衡的效果。

    所谓“政见不同”,依照赵俊臣的理解,就是派系的不同。

    也就是说,这位新阁老的人选,绝不会是沈黄派系出身,德庆皇帝只会在周尚景派系、太子派系、以及赵俊臣派系之中挑选!

    其中,周尚景一旦离开了庙堂之后,德庆皇帝绝不希望周尚景的影响力依旧延续,所以德庆皇帝也绝不会同意“周派”官员进入内阁、成为阁老,继承周尚景的政治遗产!

    另一边,太子一派虽然声誉卓著,但内部缺乏有足够影响力的朝廷重臣,而且太子派系的程远道刚刚进入内阁不过半年时间,所以这位新任阁老也不大可能会是太子派系的官员。

    那么,除了周尚景派系与太子派系之外,与沈黄派系“政见不同”的派系也就只剩下赵俊臣派系了。

    在赵俊臣派系之中,地位足够入阁的官员共有两位,一位是赵俊臣本人,另一位则是工部尚书左兰山。

    所以,德庆皇帝的这一番话,岂不是向赵俊臣暗示,一旦周尚景离开官场之后,他就支持赵俊臣或者左兰山进入内阁、成为新阁老吗?

    如此一来,听到德庆皇帝的暗示之后。赵俊臣又如何会不动心?

    不过,动心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很快的,赵俊臣的心绪已是恢复了冷静。

    *

    待冷静下来之后。赵俊臣发现,德庆皇帝的诱惑与暗示,其实大有问题。

    首先,德庆皇帝的暗示内容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周尚景离开庙堂、退出官场。然后内阁才会出现空缺、补入新的阁老!若是周尚景迟迟没有退出官场,那么德庆皇帝的暗示内容自然也不会实现!

    显然,德庆皇帝已是准备妥当、即将要对周尚景动手了!如今的种种暗示,也是为了引诱赵俊臣出手,与他一同对付周尚景——毕竟,周尚景不论是退休致仕、又或是因罪罢官,内阁都会出现空缺,德庆皇帝的暗示也都会实现,等到图穷匕见之际,德庆皇帝相信赵俊臣一定会做出选择!

    当然。德庆皇帝是一个只相信自己的人,直到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才开始着手拉拢赵俊臣,在此之前,竟是没有向赵俊臣透漏丝毫风声,从这方面而言,赵俊臣虽然是德庆皇帝的亲信宠臣,但德庆皇帝对于赵俊臣的信任也是有限度的。

    不过,想到周尚景老谋深算的样子,赵俊臣却不免有些犹豫——德庆皇帝虽然是准备充分。苏州的事情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但德庆皇帝就一定能斗倒周尚景吗?周尚景难道就没有任何的反制手段?只怕未必!

    其次,德庆皇帝的种种暗示,其实充满了误导!虽然会让人浮想联翩。但关于新任阁老的具体人选,德庆皇帝至始至终都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含糊其辞的暗示。

    然而,“暗示”二字,无法明言,也算不得准!若是赵俊臣帮着德庆皇帝斗垮了周尚景。德庆皇帝事后却反悔了,那么赵俊臣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再仔细想想,有资格竞争阁老位置的人,其实还有不少!要知道,兵部尚书王寿、任期将满的三边总督梁辅臣等等,都是德庆皇帝的铁杆亲信,德庆皇帝若是想要加强自己对内阁的掌控力,未必不会支持他们入阁!毕竟,只要德庆皇帝愿意,王寿、梁辅臣等人随时都会成为“政见不同”的朝廷重臣!此外,南京吏部尚书王保仁也即将要调任回京,成为新一任的太子太师,以他的资历、声望、能力,也同样会是有力的竞争人选!

    从这方面而言,德庆皇帝的暗示与诱惑,也只是给赵俊臣画了一张大饼罢了,看似美味,但未必能够吃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算是德庆皇帝最终斗垮了周尚景,也全力支持赵俊臣或者左兰山入阁,这般情况对于赵俊臣而言就一定是件好事情吗?

    只怕未必!

    无论古今中外,在官场之上,“资历”二字都是极为重要的!赵俊臣的资历太浅,若是想要入阁的话,就一定会因此受到极大的阻力,相较而言,左兰山虽然依附于赵俊臣,势力影响皆是差了些,但入阁的希望反倒是更大了许多!如此一来,权衡利弊之后,为了争取更大的胜算,赵俊臣也只能支持左兰山入阁!

    只是,这样一来,左兰山之所以可以入阁,一来是因为德庆皇帝斗垮了周尚景、二来是因为德庆皇帝的鼎力支持,相比较而言,赵俊臣虽然也有出力,但远远比不上德庆皇帝,这般情况下,左兰山入阁之后,也只会对德庆皇帝感恩戴德,而赵俊臣对于左兰山的掌控力,无疑就会降低许多,到了那个时候,“赵党”说不定就会出现分裂的风险!

    从这方面而言,德庆皇帝的暗示虽然诱人,但对于赵俊臣而言,却是利弊难说!

    *

    内阁,不仅是庙堂的核心,也是朝廷政策的制定者,赵俊臣自然也想要插手内阁!

    事实上,关于内阁,赵俊臣也有着自己的计划——那就是利用南巡的机会,蛊惑太子朱和堉改革商税,引起朝堂大乱,辅政大臣黄有容最终也会受到连累,成为替罪羔羊,如此一来,黄有容黯然离开官场之余,内阁也同样会空出一个位置!

    这个内阁空位,考虑了诸般利弊之后,赵俊臣也同样会为左兰山争取!与德庆皇帝的暗示相比,表面上结果没有任何的不同!

    然而,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可以保证赵俊臣对左兰山的掌控力!

    毕竟,黄有容是赵俊臣设计扳倒的,再加上另一位前任阁老温观良的前车之鉴,足以让左兰山明白赵俊臣的手段,让左兰山心存畏惧!此外,左兰山也是在赵俊臣的鼎力支持下成为阁老的,左兰山也会对赵俊臣感恩戴德!

    再加上,这段时间以来,赵俊臣一直在离间左兰山与其它“赵党”官员的关系,种种条件结合在一起,足以让左兰山成为阁老之后依然是唯赵俊臣马首是瞻,“赵党”也不会出现分裂的危险!

    所以,相比较德庆皇帝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暗示,赵俊臣更相信自己,也更愿意按部就班的实现自己的计划!

    *

    想到这里,赵俊臣对于德庆皇帝的暗示,已是没有了任何的心动。

    不过,想到自己在德庆皇帝面前扮演的角色,赵俊臣还是表现出了一副怦然心动的模样,呼吸刻意的急促了许多,说道:“陛下您眼光长远、圣心烛照,臣实在是佩服不已。依臣看来,陛下您的想法确实可行,若是将来周首辅致仕的话,由沈黄两位阁老联手,确实足以掌控大局,此外,为了制衡一二,也确实应该引入一位政见不同的重臣进入内阁!”

    说话之间,赵俊臣刻意在“政见不同”四字上加重了语气,仿佛在强调自己一般。

    见到赵俊臣的反应,德庆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

    赵俊臣离不开德庆皇帝的支持,若是德庆皇帝愿意的话,完全可以强迫赵俊臣与他一同对付周尚景!

    然而,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德庆皇帝并不愿意这么做——以利诱之,不仅能调动赵俊臣的积极性,也能减少赵俊臣的抵抗心理,何乐而不为?反正只需要画一张大饼就足够了!

    只是,德庆皇帝却不知道,赵俊臣还有自己的计划!

    ……

    ps:恩,今天有两更,这是第一更!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六章.另一个诱惑.

    ……

    ……

    赵俊臣离开了扬州行宫之后,就打算回到赵家祖宅,准备南巡的下一站行程。

    坐在马车之上,赵俊臣认真思考着自己接下来的计划,不知不觉间,赵俊臣的马车已是离开了扬州城、来到了扬州城西郊。

    而就在赵俊臣沉思之间,马车突然停顿了下来。

    片刻后,许庆彦掀开了马车门帘,向赵俊臣禀报道:“少爷,半路有人拦下了咱们的马车,说是有故人想要与少爷见面,并且送来了一份信物。”

    说话间,许庆彦将信物递给了赵俊臣。

    赵俊臣低头一看,发现所谓的“信物”乃是一卷《淮阴侯列传》。

    然后,赵俊臣突然笑了!

    记得赵俊臣刚刚扳倒了温观良的时候,首辅周尚景就送给了赵俊臣一份礼物,正是一卷《淮阴侯列传》,借此隐喻赵俊臣将来会被鸟尽弓藏的结局!

    显然,想要秘密约见赵俊臣的人,就是首辅周尚景了!

    对于周尚景的突然出现,赵俊臣并没有感到任何的意外——事实上,双方早在徐州的时候就进行过接触了。如今,德庆皇帝与周尚景的斗法即将开始,双方准备妥当之后,为了增加胜算,自然是各自寻找外援了,不仅德庆皇帝会如此,周尚景也同样会如此!

    并且,赵俊臣相信,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不仅仅是自己会受到双方拉拢,许多有影响力的朝廷重臣——比如伴驾南巡的阁老沈常茂——也同样会受到双方的拉拢。

    德庆皇帝的拉拢条件虽然诱人,但难免有些缺乏诚意,那么周尚景为了拉拢赵俊臣,又会开出什么样的条件呢?

    对此,赵俊臣颇是有些期待。

    *

    怀着这样的期待,赵俊臣下了马车,在拦路人的带领下,来到了路旁的一家小茶馆。进入茶馆之后,在茶馆的角落处,赵俊臣果然见到了周尚景。

    茶馆之中,除了周尚景之外。已是再无他人,不仅没有客人,连茶馆的掌柜伙计也不知哪里去了。

    此时,周尚景一身灰衫,气质之间也尽敛了锋芒。看着就好似一位落魄的老儒生一般,只是在不紧不慢的烹茶。

    只是,周尚景的衣装虽然寻常,但他手边的茶具却极为讲究,上等的宜兴砂壶、名贵的汝窑茶盏、自备的软水、以及不知名的贵重茶叶。除此之外,茶钥、茶则、茶漏、茶荷等等器具,同样是一样不缺。

    茶水烹煮之间,茶香满室,沁人心脾。

    当赵俊臣进入茶馆之后,周尚景抬头看了一眼赵俊臣。微微一笑,道:“老夫烹了一壶好茶,咱们边饮边谈吧。”

    赵俊臣也是一笑,点了点头,然后坐在周尚景的对面,举起茶盏说道:“晚辈依然不懂茶艺,饮茶也只是为了解渴,牛饮之下,恐怕又要浪费前辈的好茶艺了。”

    听到赵俊臣的意有所指,周尚景点了点头。道:“无妨,能解渴就好。”

    寥寥几句之后,赵俊臣与周尚景皆是沉默了下来,只是各自饮了两杯香茗。

    待一壶茶水饮完。周尚景终于打破了沉默,问道:“在徐州的时候,老夫与你有过深谈,不知俊臣你如今考虑的如何了?到了苏州之后,你是要暗助老夫?还是要明帮陛下?”

    赵俊臣没有回答,反而岔开了话题。说道:“不久前,晚辈去见了陛下。”

    见赵俊臣岔开话题,周尚景并没有任何不快的样子,只是点头道:“老夫知道。”

    赵俊臣继续说道:“原本是为了南巡下一站行程的事情,没想到陛下突然谈起了前辈,颇是忧虑前辈您致仕退休之后,朝廷再无人可以主持大局。”

    周尚景花白的眉毛微微一扬,但并没有表示什么,只是静静听着赵俊臣说下去。

    赵俊臣又说道:“依照陛下的意思,这般情况下,由沈、黄两位阁老联手主持内阁,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只是沈黄两位阁老近段时间以来关系愈加紧密,为了防止内阁成为他们的一言堂,陛下还打算补入一位政见不同的朝廷重臣进入内阁。”

    这是德庆皇帝拉拢赵俊臣的条件,如今赵俊臣没有任何保留的告诉了周尚景,意思很明显——你开出的价码如果不能更高的话,那抱歉我只能支持德庆皇帝了。

    周尚景看似昏花的老眼波动了一瞬,然后突然笑道:“依照你留在京城中的那些计划,想要入阁,未必就一定需要陛下的支持。”

    赵俊臣也是一笑,悠悠道:“鸡蛋总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赵俊臣利用商税改革陷害太子朱和堉的计划,已是被周尚景知晓了。当初在徐州的时候,两人相互摊牌之际,周尚景就隐隐威胁赵俊臣,若是赵俊臣不帮助他度过苏州的危机的话,那他就要利用赵俊臣的计划转移德庆皇帝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德庆皇帝忙于收拾商税改革的乱局,自然是顾不上周尚景了,但是商税改革的混乱提前引发,给予太子朱和堉以及黄有容造成的伤害也会降低不少,这样一来,赵俊臣的计划也是事倍功半。

    如今,周尚景重提赵俊臣的计划,依然是隐含威胁。

    然而,赵俊臣却没有理会周尚景的威胁,表示自己的计划只是为了插手内阁而已,若是自己帮助德庆皇帝对付周尚景的话,也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至于太子朱和堉,今后慢慢图之也就是了。

    听到赵俊臣的回答后,周尚景再次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口道:“俊臣你留在京城的那些计划,十分巧妙、也十分有趣,对我也有许多好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老夫也不打算破坏你的那些计划,待到花果成熟之际再去采摘,想必是收获更大。”

    周尚景这一番话,表示他不再会拿赵俊臣的计划威胁赵俊臣了,算是退了一步。

    赵俊臣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之余,神色却是十分平静,说道:“前辈高明!”

    然后,周尚景也终于开出了自己的价码,说道:“俊臣你留在京城的那项计划一旦实现了,太子朱和堉固然会陷入万夫所指的境地,但在陛下的庇护之下,还可以保住储君之位,但黄有容却一定会成为替罪羔羊,到了那个时候,内阁空出来的位置,我将会尽力支持俊臣你的立场,如何?”

    “多谢前辈的扶持,晚辈感激不尽!”

    说话之间,赵俊臣虽然口称感激,但表情平淡,也没有进一步的表示。

    见赵俊臣的这般表态,周尚景无奈的摇了摇头,又说道:“陛下为了对付老夫,联合了南京六部,老夫知道俊臣你一直想要收南京户部之权柄,从这方面而言,你我的利益一致,有共同的敌人,待解决了这件事情之后,老夫也会全力支持俊臣你接收南京户部的诸项权责!”

    赵俊臣神色微微一动。

    南京户部,掌管着江南各地的田税、商税、矿税,赵俊臣一直想要收权,也有着自己的计划,但若是得到周尚景的支持,那么赵俊臣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会增加许多!

    不过,周尚景的条件若是仅此而已的话,依然不足以打动赵俊臣。

    毕竟,赵俊臣如今还离不开德庆皇帝的支持,想要说服赵俊臣与德庆皇帝作对、哪怕只是暗中作对,也需要十分丰厚的条件才行!

    见赵俊臣的神色依然如故,周尚景轻轻叹息一声,似乎是责怪赵俊臣太贪心。

    不过,片刻之后,周尚景再次说道:“到了年底,四年一度的京察就要开始了。到时候,老夫也会有限度的支持俊臣你的立场!”

    周尚景说话的时候,赵俊臣正要端起茶盏准备饮茶,但他听到了周尚景的这一番话之后,端茶的手却是下意识的微微一颤,茶水也因此而洒出了一些。

    不过,赵俊臣却没有顾及茶水,只是抬头注视着周尚景,神色认真的问道:“此言当真?”

    与此同时,周尚景的条件,也终于让赵俊臣忍不住动心了。

    ……

    恩,今天第二更!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七章.周尚景的谋划.

    ……

    ……

    所谓“京察”,与考核地方官员的“大计”制度相对应,是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由吏部与都察院一同负责,原本是六年一考,到了崇祯年间,改为三年一考,并且延续至今。

    京察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以“四格”叙其功劳,以“八法”定其处分。

    所谓“四格”,分别是“守”、“政”、“才”、“年”。其中,“守”代表操守,分为廉、平、贪三等;“政”代表政务,分为勤、平、怠三等;“才”代表能力,分为长、平、短三等;“年”则指年龄,分为青、中、老三等。

    综合考核之后,按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其中,成绩优越者,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

    至于“八法”,则分别是是“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项,按照“八法”考核后,“贪”、“酷”者罢官获罪;“不谨”、“罢软”者革职处分;“浮躁”、“不才”者降职处分;“年老”、“有疾”者勒令退休。

    可以说,每三年一度的京察,是明朝官场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既影响着每一位京官的仕途,也影响着每一个派系的兴衰!尤其是三品以下的官员,京察时的短短一句评语,就足以决定他们一生的命运!

    然而,京察考核乃是人为之事,倘若涉及到了权力角逐,那么中下层官员的贪与不贪,勤与不勤,能与不能,均可两说。在京城中枢,六部九卿、科道林立,朝中几位权臣也是分属不同派系、各有党羽依附。所以,每遇京察之际。也是朝廷党争冲突最频繁、最激烈的时候,各位权臣皆是借机打压敌对派系、提拔亲信党羽。

    这些年来,周尚景之所以在庙堂中屹立不倒、地位稳固,也正是因为周尚景控制着吏部。都察院中也有许多御史是周尚景的亲信党羽,所以周尚景对于京察的影响力极大,朝中各大党派的未来兴衰,很大程度上要看周尚景的心情。

    当然,周尚景十分懂得分寸。也明白“木秀于林”的道理,所以他并没有借着京察的机会大肆扩张自己派系的实力,只是趁机对朝中各派系进行制衡、调控,进而影响朝廷的未来走向。

    事实上,德庆皇帝当初任命吕纯孝与李成儒二人分别担任都察院的左、右都御使,就是想要加强太子朱和堉对都察院的控制力,为今年年底的京察未雨绸缪,打算趁着京察的机会增强太子朱和堉的势力影响,可谓是用心良苦。

    可惜,太子朱和堉并不争气。在赵俊臣、周尚景等人的算计下,发生了“南巡筹备舞弊案”,不仅是声誉受到损失,他在都察院的优势也是一朝尽丧!至于年底的京察,恐怕也是有心无力了。

    ……

    如此种种,赵俊臣自然明白京察的重要性,所以听到周尚景的条件之后,赵俊臣也确实动心了。

    京察之际,周尚景虽然只是“有限度”的配合赵俊臣的立场,但考虑到周尚景一向以来的作风。这已是非常大的让步了!再考虑到周尚景在京察时期的影响力,这般让步对于赵俊臣的好处可谓是数不胜数!足以让赵俊臣突破如今的发展瓶颈、权势更进一步!

    动心之余,赵俊臣抬头注视着周尚景,神色认真的问道:“此言当真?”

    周尚景缓缓道:“老夫虽然不是君子。但也从未有食言反悔的先例。”

    赵俊臣沉默片刻之后,也终于做出了选择,说道:“到了苏州之后,不知晚辈应该如何配合前辈?只要晚辈可以办到,就一定尽力……不过,在这件事上。晚辈并不能明着帮助前辈、站在台前与陛下作对,只能在暗中相助,毕竟晚辈现在还离不开陛下的庇护,也绝不敢触犯陛下的龙威,这一点还请前辈见谅!”

    这一番话,已是表明赵俊臣的立场已是抛弃了德庆皇帝、转而支持周尚景了。

    当然,这种立场只是暂时的,也仅限于苏州的事情。

    周尚景的老脸一笑,道:“老夫也明白俊臣你的为难之处,放心吧,老夫绝不会让你难做的,到了苏州之后,更不会让你站在台前和老夫一同与陛下打擂台,事实上,老夫反倒是希望俊臣你到时候在陛下面前表现活跃一些,主动协助陛下明察暗访,尽快侦破案情,将苏州的那些事情公布于天下。”

    赵俊臣微微一愣,问道:“晚辈不明白前辈您的意思。”

    周尚景又是一笑,说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洪水滔滔之下,也是堵不如疏!去年的时候,苏州发生了倭寇作乱,这件事情实在是太大了,老夫虽然已是尽力遮掩了,但若是陛下要严查的话,却是无论如何也藏不住的!对此,老夫也是早有觉悟,之前与陛下的种种明争暗斗,其实也是为了转移陛下的注意力罢了。”

    顿了顿后,周尚景继续说道:“既然此案迟早都会被侦破,那么再强行去遮掩,就是下下之策了,不妨顺水推舟,让人查明真相、侦破了案情,反倒是干脆……只是,苏州的案子虽然一定会被侦破,但侦破的方式手段,却是大有讲究!若是能够控制此案的侦破方向,最终的结果,也会是完全不同!”

    说到这里,周尚景看向赵俊臣,缓缓道:“所以,到了苏州之后,老夫才希望俊臣你可以积极主动的帮助陛下调查真相、侦破案情,在此期间,老夫也不需要你多做什么,只要在某些时刻,略略影响一下陛下的判断就好了,向陛下强调一些应该强调的事情、让陛下忽略一些应该忽略的事情,至于其他的事情,你完全不必插手,这样一来,你也不会得罪于陛下,等到尘埃落定之际,你只要静观结果就是了!”

    周尚景的这些话,玄之又玄,好似说了许多,又好似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说完之后,从怀中淘出一本册子,递给了赵俊臣。

    赵俊臣展开一看,发现里面详细描写了去年倭寇作乱苏州的过程,以及苏州官府欺下瞒上、极力遮掩此事的一些相关罪证。

    可以说,在这一刻,周尚景亲手将自己以及苏州官府的把柄送到了赵俊臣的手中。

    然而,周尚景却是一副淡然平静的模样,丝毫没有担心这些把柄会对自己造成损害。

    事实上,赵俊臣也不认为这些罪证可以伤害到周尚景。

    虽然,周尚景并没有详细解释自己的计划,也隐瞒了许多关键的环节,然而赵俊臣毕竟是心机深沉之辈,已是隐约的猜到了周尚景的一些手段。

    轻轻叹息一声之后,赵俊臣将册子放入自己的怀中,感慨道:“前辈深谋远虑、手段高绝,晚辈实在佩服!现在,晚辈已是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接下来自然会依计行事!”

    叹息之间,赵俊臣隐约觉得,德庆皇帝这一次也许要棋差一招了。

    ……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八章.京城里的变故(上).

    ……

    ……

    第二天,巳时三刻,在扬州各界的恭送之下,南巡船队停留了七日之后,终于离开了扬州,缓缓驶往下一站——常州。

    这个时候,距离苏州越来越近,德庆皇帝与周尚景明争暗斗的事情,已是渐渐的为人所知,再也无法遮掩。

    正所谓“神仙斗法、凡人遭殃”,皇帝与内阁首辅的博弈冲突,波及范围也绝不会比神仙斗法逊色多少。如此一来,任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受到牵连,尤其是那些朝廷中下层官员,他们完全接触不到详细消息,只能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言,心中不免有些恐慌,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恐慌些什么。

    伴驾的朝廷重臣们各有消息渠道,倒是得到了一些消息,只是近两天以来,他们大都受到了德庆皇帝与周尚景的双方拉拢,或是考虑自保、或是考虑站队,皆是一副思虑重重的模样,而他们的这般表现,也进一步加重了下面官员的忧虑心理。

    所以,离开扬州的时候,南巡队伍的气氛不免有些诡异沉凝。

    在所有人之中,依然是气定神闲、保持镇定的人,也唯有二人而已。

    这两人不是别人,正是这场博弈的两位主角——德庆皇帝与周尚景!

    显然,他们皆是信心满满!

    *

    而就在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也同样是一副暗流汹涌的景象。

    前些日子,在京城官场之中,突然有一则流言越传越广——说是黄有容与沈常茂的结盟,其实是不怀好意、包含祸心,结盟只是一种假象,黄有容打算趁着德庆皇帝南巡、沈常茂伴驾离京的机会,吞并沈常茂的势力、收买沈常茂的党羽!

    官场本就是流言蜚语的聚集地,类似的流言每天就算没有一百条也有八十条,原本不会有人当真。然而这条流言实在是有血有肉、生动传神,不仅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还罗列了许多佐证,让人不得不信。

    最重要的是。这条流言并不只是言之凿凿的灌输观点,还包含了一系列的疑问,以此来引导人们的思路,由人们自己来分析疑点、得出结论。

    比如,黄有容与沈常茂结盟的时机实在是蹊跷。早不结盟、晚不结盟,偏偏等到南巡即将要开始的时候结盟,不免过于巧合。要知道,等到南巡开始之后,黄有容留京辅政、一家独大,沈常茂伴驾南巡、鞭长莫及,这不正是黄有容吞并沈党的大好时机吗?

    又比如,这段时间以来,黄有容刻意的给予了沈党官员许多恩惠,就是为了拉拢收买。时至今日,许多沈党官员的立场已是偏向于黄有容、将沈常茂抛在脑后了,这一点只看每天有多少沈党官员积极的前往黄有容府邸问安示好就知道了,长此以往,结果会是如何?

    再比如,沈常茂经营朝堂多年,自然也有许多亲信,这些亲信完全不可能被黄有容收买,然而沈常茂的亲信们如今又在哪里呢?只要详细调查一下就会发现,他们或是被黄有容找理由调到京城之外办事。或是被黄有容明升暗降、失去了实权职位,那么,黄有容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诸多疑点,引人深思。

    官场之上,每个人都自诩聪慧,对于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也都是深信不疑,当人们在流言的引导之下,仔细的分析了诸多疑点之后,自然也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于是。人们也大都相信了流言里的内容,因为在众人看来,这些结论都是自己“**”分析出来的,绝不可能出错!

    可以说,这则流言不仅利用了人们的八卦心理与阴暗心理,还利用了人们的自信心理,如此一来,越是聪明人,就越是会相信这则流言!

    只不过短短两三天时间,在京城之中,这条流言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后,原本还算是配合紧密的沈、黄两党,相互间的气氛也渐渐变得微妙了起来。

    若只是如此的话,黄有容还勉强可以控制局面,而就在这时,一件看似意外的突发事件,让沈、黄两党的合作关系彻底破裂了。

    *

    沈、黄两派在携手合作之前,为了争权夺势,自然是也免不了明争暗斗、相互下绊子的情况,如此一来,两党之中,也有不少死敌存在。

    其中,黄党的王邖与沈党的司马卓,就是一对死敌!

    王邖是通政司的左通政、司马卓是通政司的右通政,两人属于同一个衙门,又是通政司这般至关紧要的衙门,为了各自靠山的利益,两人之前自然是斗法了无数次,彼此之间已是结下了死仇,虽然沈黄两派已是携手合作,但两人依旧是相互看不顺眼,只是在两位阁老的严令之下,还可以保持克制。

    然而,王邖与司马卓虽然可以保持克制,但他们的身边人已是相互斗惯了,却没有这样的城府。

    这一天,王邖的儿子王烨与司马卓的侄儿董青在一家青楼碰面了,在某些有心人的撺掇之下,两人为了一个红牌而争风吃醋,接下来也不知是谁先动了手,两人打成了一团,随从们也参与了进去,最后,在混战之中,又不知是谁下了重手,董青竟然被打成了重伤!

    这件事情非同小可,最终自然是闹到了黄有容那里,司马卓要让黄有容来主持公道,而王为了庇护自己的儿子,自然是硬抗到底。

    这样一来,黄有容自然是感到为难,一方面,王邖跟随黄有容多年,一向是尽心尽力的办事,算是黄有容的得力门人之一,黄有容不愿意亏待了王邖;另一方面,沈党司马卓的侄儿毕竟是受了重伤,黄有容担心自己若是偏袒了王邖,会引起沈党众官员的反弹。

    再加上流言的干扰,更是让黄有容犹豫不决、迟迟拿不定主意。

    按照赵俊臣的评价,黄有容此人圆滑有余、魄力不足,遇到事情的时候,也只懂得妥协各方利益,却是治标不治本,黄有容此时的表现,也证明了赵俊臣评价的正确性!

    最终,黄有容竟是将沈黄两党的主要人物聚集在一起,以相互磋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也正是这个决定,让沈黄两党的合作彻底破裂了!

    在此之前,黄有容确实有心趁着南巡的机会逐步蚕食沈常茂的势力范围、收买沈党官员为己用,时至今日,已是初步有了一些成效,许多沈党官员的立场已是渐渐的偏向于黄有容了。

    所以,在两派官员碰面磋商的时候,某些沈党官员的立场就令人诧异了,他们不仅没有为沈党的司马卓主持公道,反而处处为黄党的王邖说好话,这般情况之下,最终的商议结果竟是王邖只需要赔偿几百两医药费就可以了事!

    面对这般结果,司马卓又哪里会心服?再加上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城府深沉的人,当场就大闹了起来!

    大闹之余,受到了流言的干扰,司马卓更是口不择言,宣称某些沈党官员已经被黄有容收买了,所以才会胳膊肘往外拐!黄有容也是不安好心,趁着南巡的机会挖沈阁老的墙角!还说沈党众人压根没有警惕之心,眼睁睁的看着黄有容蚕食沈党,却无动于衷!

    然后,司马卓还将自己所听到的种种流言当众重复了一遍!

    再然后,就可以看到,所有的黄党官员皆是面色诡异,一部分沈党官员表情沉凝,似乎是心生忧虑,另一部分沈党官员则是表情变幻不定,似乎是有些心虚。

    沈常茂并非是无谋之辈,在他离京之前,也想到了黄有容会趁机蚕食沈党的可能性,也留下了许多应对之策!

    沈常茂离京之后,主持沈党的人是少保赵正和,这些日子以来,赵正和也听到了许多流言,心中颇是疑虑,已是有了防备黄有容的心思,此时又受到司马卓的引导,再加上这次的磋商也确实让赵正和看出了许多端倪,于是赵正和也终于下定了决心,起身安抚了司马卓之后,突然向黄有容宣布,沈黄两党的合作暂时中止,一切等到沈常茂回京再说!

    然后,赵正和没有再说什么,也根本没有给黄有容解释的机会,就这么带领着沈党的所有官员离开了黄有容的府邸,只剩下黄有容目瞪口呆的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大乱!

    事实上,黄有容麻烦的事情还在后面!

    太子朱和堉一心想要趁着德庆皇帝南巡的机会进行商税改革,只是在黄有容的压制之下,才迟迟不能进行。然而黄有容之所以可以压制太子朱和堉,也是因为沈党官员的大力协助,如今沈黄两党突然决裂,因为司马卓的事情,接下来说不定还会出现冲突,黄有容仅凭着黄党的势力、势力又要被沈党牵制了一部分,如何还可以继续压制太子朱和堉?

    如此一来,太子朱和堉雄心勃勃的商税改革计划,已是势在必行!

    ……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九章.京城里的变故(中).

    ……

    ……

    就在沈、黄两党正式决裂的第二天,也就是南巡船队离开扬州的这一天,早朝结束之后,黄有容面色阴沉的回到了府邸。

    在黄有容的身后,黄党的主要官员们皆是神色忐忑的静静跟随。

    然后,刚刚进入黄府客厅,黄有容就已是再也按耐不住,一边来回度步、一边大声咆哮,神色之间,满是愤愤。

    “沈党官员眼光短浅、不识大体,可恨!太子党官员火上浇油、挑拨离间,更是可恨!至于你们这些人,百无一用、草木之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同样可恨!”

    在黄有容的咆哮之下,众黄党官员皆是垂首不敢说话,尤其是左通政王邖,此时更是躲在众人身后,缩脖藏头、连大气都不敢出。

    原来,沈黄两党的合作虽然是暂时中止了,但未必就没有挽回的余地。然而,就在今天的早朝之上,太子党的官员们却是突然发难,当众弹劾了王邖之子王烨与司马卓之侄董青在青楼之中争风吃醋、聚众斗殴的事情,称此事的影响极为恶劣,要求黄有容严惩王邖与司马卓二人的教化无方之罪!

    见到太子党官员的弹劾,黄有容初时还满心欢喜,认为太子党同时弹劾王邖与司马卓二人,可以激起沈、黄两派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心理,说不定就可以趁机挽回局势,让沈、黄二党重新结盟。

    于是,黄有容也是义正言辞的反驳了弹劾,称此事只是寻常的冲突。司马卓、王邖二人并不知情,不应该受到牵连。

    原本。黄有容还以为太子党官员会纠缠不休,然后他就可以顺势联合沈党官员一致对外了。

    然而。让黄有容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向固执的太子党官员们竟是轻易的被黄有容说服了,并没有继续纠缠,反而开始探讨王烨与董青的斗殴之事应该如何善后了。

    这可倒好,这件事情黄有容原本是打算私下里磋商解决的,如今却是堂而皇之的变成了早朝上的主题,沈黄两党的内部矛盾,也因此被摆到了明面。

    接下来,有些官员认为董青一向轻佻。这件事情应该是错在董青;有些官员认为王烨挑衅在先,这件事情终究是王烨的不对;又有些官员认为董青动手在前,这件事情的主要责任在于董青;再有些官员认为董青受了重伤,王烨理应赔罪认错……

    诸多官员,各有观点、也各有论据,他们在辩论之间,还隐隐带着一些挑唆。所以,很快的,沈黄二党的官员也纷纷参与了进去。

    由于立场的不同。沈党官员自然是护着董青、黄党官员自然是护着王烨,两党的官员很快就陷入了冲突之中,冲突越来越激烈,新仇旧恨也跟着纷纷爆发。到了最后,沈黄两党的官员已是撕破了颜面,开始相互叫骂了。

    由于局面太过混乱。再加上黄有容受到了太子朱和堉与阁老程远道的牵制,竟也无法控制形势。等到早朝结束之后,沈黄二党的矛盾不仅是明面化了。而且还更加激烈化了,经此一事,黄有容想要挽回沈黄联盟的希望,也是彻底破灭了。

    也正因为如此,早朝结束之后,黄有容才会如此的愤怒,忍不住大声咆哮、责骂黄党众官员!

    “如今的当务之急,是阻止太子那愚蠢的商税整顿计划!想要阻止太子,就必须要联合沈党!否则,我与你们都会受到牵连,到了那个时候,庙堂之中将再也没有你我的立足之地!你们这些蠢货,皆是镶金饭桶,连这般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太子一党只是随便的挑唆了一下,你们就急冲冲的上钩了,不仅没有挽回与沈党的结盟,反而与沈党彻底的撕破了颜面!你们就没有脑子吗?”

    黄有容越来越气愤,责骂的话语也越来越难听,在黄有容的雷霆怒火之下,黄党众官员胆颤心惊之余,心中也皆是有些不服。

    其实,今天的早朝之上,沈黄两党的冲突是某些沈党官员率先挑起来的,黄党众人也是被迫反击,如今听到黄有容的责骂之后,黄党众人心中颇是有些委屈,然而黄有容正在气头之上,他们也不敢当面反驳。

    好在,黄有容发泄了一通之后,终于平静了下来。

    “可惜了,少傅张诚、礼部尚书林维、大学士霍正源等人,皆是冷静聪慧之辈,如今却皆是伴驾南巡了,若是有他们在一旁帮衬着,老夫又如何会这般狼狈?”

    感慨了一句之后,黄有容的神色也冷静了下来。

    接着,静静的沉思了片刻之后,黄有容开始下达命令,语气十分严肃。

    “这次,王烨与董青的争斗,颇是蹊跷,或许就是有人在刻意挑拨、暗动手脚!接下来,你们要发动一切力量,将这件事情的始末给我查清楚了!若是能够查清此事,咱们与沈党的结盟或许还有挽回的可能……哼!依老夫看来,这件事与太子他们绝对脱不了干系,只是此事的前后经过,与太子他们一向的作风有些不符,也许是另有高人在暗中指点?老夫倒要看看,到底是谁在算计老夫!这口气老夫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

    顿了顿后,黄有容又说道:“此外,沈党如今与我们是敌非友,正是老夫对庙堂的控制力最为薄弱的时候,若是老夫没猜错的话,到了明天、早朝之上,太子他们一定会重提商税改革的事情,你们给我打起精神来,到时候一定要竭尽全力的反对,绝不能让太子他们得逞!”

    说到这里,黄有容又稍稍犹豫了片刻,终于还是咬牙说道:“还有,马上草拟折子,向陛下禀报太子打算整顿商税的事情,将这件事的弊端说清楚了,然后八百里加急、快马呈送于陛下,请陛下来拿主意!”

    说完,黄有容眼中闪过了失落之色。

    太子朱和堉想要整顿商税的事情,黄有容早就知道了,但黄有容从来都没有打算禀报于德庆皇帝——因为在黄有容看来,这次留京辅政,正是他向德庆皇帝证明自己能力的大好机会,若是动不动就要德庆皇帝送折子、问意见、求支援,岂不是说明他黄有容没有主持大局的能力?

    只不过,在此之前,黄有容有沈党的鼎力支持,还可以压制住太子一党的蠢蠢欲动,如今沈黄两党反目,黄有容却再也没有了压制太子朱和堉的信心与能力了,无奈之下,却终于还是向德庆皇帝送折子求援了。

    虽然,这样一来,黄有容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但在危难之下,也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了。

    而就在黄有容既是愤怒又是沮丧的时候,此时的太子东宫之中,却又是另一幅景象!

    ……

    ……(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章.京城里的变故(下).

    ……

    ……

    就在黄有容既是愤慨、又是无奈的时候,太子东宫之中,却是一片欢快愉悦的氛围。

    大厅之中,太子朱和堉、七皇子朱和坚、阁老程远道、都察院左都御史吕纯孝、太子少傅郭汤等人济济一堂,每个人皆是笑容满面、神情愉悦。

    前些日子,太子朱和堉一心想要整顿商税,却受到了黄有容的阻碍,一身力气根本使不出来,就在这个时候,“机缘巧合”之下,七皇子朱和坚知晓了朱和堉的烦恼,并且主动请缨,表示自己可以为朱和堉排忧解难。

    然后,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朱和堉将此事交给朱和坚去办,并且将太子党的一些势力交给了朱和坚,而朱和坚最终也没有辜负朱和堉的信任,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手段,仅只是短短十余日的时间,就让沈黄二党的联盟彻底破裂了。

    事实上,无论是近段时间以来的种种流言、还是王烨与董青的冲突斗殴、又或者是今天朝会上的挑拨离间,皆是七皇子朱和坚一手安排的!

    在此之前,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朱和坚更是做了不少铺垫与准备,沈黄两党的官员会如此轻易的就被太子党挑唆反目,也是因为朱和坚的诸多铺垫让他们相互之间暗积怨气的缘故。

    说实在的,太子党自从崛起之后,虽然声望卓越,但正所谓“君子可欺之以方”,在庙堂之上,他们总是扮演着被算计、被愚弄的角色。如今在七皇子朱和坚的主持之下,竟是角色反转。他们不过是略施手段,竟然也可以愚弄别人、算计别人了!这种扬眉吐气的畅快感。实在是难以向外人描述!

    以至于,某些太子党官员甚至还产生了“若是朱和坚是太子的话那该有多好”的想法。

    当然,这般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毕竟,朱和堉还是名正言顺的储君、而且朱和坚的身体情况实在是太差了。

    与太子党众官员的心情一样,算计了黄有容之后,太子朱和堉也同样是感到扬眉吐气、心情愉悦。

    与程远道、吕纯孝、郭汤等人讨论了几句黄有容在早朝上的窘态之后,朱和堉转头向朱和坚赞叹道:“到底还是七弟你有手段,不过是略略施展手脚。就让沈黄联盟不攻自溃、彻底破裂,可谓是四两拨千斤、巧妙之极!自今日起,黄有容就再也没有阻止我等的能耐了!”

    朱和坚神色平静、语气谦逊,缓缓道:“四哥过誉了,不过是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罢了,只是这种事情不能交由君子去办,否则只会污了君子的清名,所以只能由我这个百无一用之人去办了。幸好办成了,没有辜负四哥与各位前辈的期望。”

    一旁。程远道笑道:“七皇子大可不必过谦,这般精妙的算计,并非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更何况,对付黄有容这种肆意妄为的权臣。咱们也不必讲究手段是否光明正大,黄有容他一向喜欢算计别人,这次被咱们算计了。也算是恶有恶报、以毒攻毒了。”

    郭汤亦是说道:“对啊!这次咱们算计黄有容、破坏了沈黄联盟,七皇子殿下可谓是居功甚伟!若是没有七皇子殿下的运筹帷幄、精妙设计。咱们如今说不定还被沈黄两党压制着呢……若是七皇子再是自谦,说自己是百无一用之人。那咱们这些人可就没脸见人了。”

    又有一名太子党官员说道:“总之,咱们有了七皇子的帮助,可谓是如虎添翼!依我看来,七皇子的手段心智,绝不逊色于朝中的那些权臣,只要七皇子为咱们出谋划策,咱们就再也不用担心那些奸臣贪官的鬼蜮伎俩、阴谋手段了!”

    吕纯孝刚开始还是笑吟吟的听着,也打算夸赞朱和坚几句,然而看到众太子党官员一个个皆是盛赞朱和坚、将朱和坚视为救星,竟还要邀请朱和坚参与到朝廷政务之中,好似朱和坚的人望已是超过了太子朱和堉一般,不由皱起了眉头,心中隐隐感到有些不妥。

    虽然,这些日子以来,吕纯孝与朱和坚接触之后,也同样觉得朱和坚虽然是身份尊贵、才智卓绝,却又要比太子朱和堉更加的平易近人,办事认真稳妥,总能够考虑到每一个人的感受,才华学问似乎也要比太子朱和堉更高一些,此外他的品行也是极佳……总之优点是数不胜数,但朱和坚毕竟只是一位皇子、而不是储君!若是人望超过了太子朱和堉,却是大为不妥!若是让朱和坚参与到朝廷政务之中,更是不合规矩!

    于是,吕纯孝就打算说些什么,为朱和坚泼泼冷水。

    然而,吕纯孝还未说话,朱和坚已是抢先开口了。

    只见朱和坚摇了摇头,神色认真的说道:“我身为皇子,连王位都没有,身份敏感,原本是绝不应该参与朝政政务的,这次是我见到四哥陷入了窘境,所以才不得已出手相助,但已是逾越了规矩,却又岂能一犯再犯?如今,沈黄两党反目,众位的阻碍已是清除,却也不需要我再做什么了。所以,此事之后,朝廷里的事情我是不会再参与了,还请诸位前辈见谅。”

    听到朱和坚的这一番话,众太子官员皆是神色惋惜,但朱和坚所言确实有理,他们也不能再劝说什么。

    与此同时,见朱和坚这般谨守规矩、明白本份,众太子党官员对于朱和坚的好感也更加强烈了。至于吕纯孝,听到朱和坚的婉拒之后,也暗暗松了一口气,觉得是自己多想了。

    另一边,太子朱和堉听到朱和坚的婉拒之后,也是神色惋惜,说道:“可惜了,七弟你才智卓绝、手段高超,但限于皇子身份,竟是不能参与朝务,实在是浪费了你的一身才学……”

    说到这里,朱和堉微微犹豫了一下,竟是忍不住出言挽留道:“说起来,你我二人兄弟情深,这些日子以来的携手合作,更是我参知朝政以来过的最轻松、最痛快的一段时间……七弟,如今正是我等即将要大展宏图、施展抱负的时候,你难道真要弃我而去?就真的不再考虑一下吗?”

    朱和坚的神色坚定,再次摇头,说道:“祖宗规矩就是祖宗规矩,既然有了这个规矩,那就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我等若是废了规矩,就算理由再是如何的充份,也是给后人带了一个坏头,却是绝不可行!”

    顿了顿后,见朱和堉的神色略有伤感,朱和坚又说道:“四哥,我的身子一直不大好,这些日子劳心劳力之下,颇感疲顿,也想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所以,你就不要再为难我了。”

    听朱和坚这么说,朱和堉叹息了一声,也终于不再挽留,只是一味的叮嘱朱和坚要好好休养身子。

    朱和坚恭敬的点头答应之余,心中却是暗暗冷笑。

    接下来,朱和堉要去趟商税改革的浑水,最终只会是四处受敌、迎来失败的结局,还会受到德庆皇帝的责备,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朱和坚又如何会参与进去?自然是避之不及了!

    更何况,朱和坚的目标已是达到了,不仅破坏了沈黄联盟,打通了朱和堉迈向死地的道路方向,而且还结交了太子党所有的主要官员,开始了逐步蚕食太子朱和堉的声望与势力的第一步……

    “或许,等到父皇回京之后,我就可以正式走到台前了……?”

    在朱和堉的关切叮嘱声之中,朱和坚一边敷衍应付着,一边暗暗想道。

    至于朱和堉的殷切关心,却已是被朱和坚下意识的屏蔽了。

    在野心的驱使之下,朱和坚的内心,已是坚硬如铁!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