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全文阅读 第150分节
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矛盾转化
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矛盾转化
章惇冷笑:“那也是他们不厚道在先,学士还真拿辽国当兄弟了?”
苏油都懒得管章惇作怪,继续说道:“关于国家的命运问题,臣始终认为,是要依靠君臣的共同努力,让国家自身变得强大起来才行。”
“不管是寄希望于敌国自己衰乱灭亡,还是寄希望于敌国出现洪水旱情,都是不可取的。”
这一点司马光非常赞同:“苏油此乃至论,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辽国国主昏乱,这些年来屡失大政,才是国势衰亡的原因。”
“侍御史刘挚曾经上奏,皇帝陛下春秋鼎盛,左右前后宜正人与居。”
“伏见兼侍讲陆佃、蔡卞,皆新进少年,欲望于两制以上别选通经术、有行义、忠信孝悌、淳茂老成之人,以充其任。”
吕公著说道:“龙图阁待制赵彦若,朝请郎傅尧俞,皆老成中道,赵彦若可兼侍读,傅尧俞兼侍讲。”
高滔滔说道:“那就罢陆佃、蔡卞,以彦若、尧俞代之。”
蔡卞被兄长蔡京投机取巧,在神宗末年窜起得太厉害,改朝换代被打压也算正常。
苏油赶紧说道:“然二人只是资薄年轻,非讲解有失,如太皇太后欲罢讲读,也当以它职酬之。”
高滔滔点头:“司徒所言有理。”
苏油又说道:“臣还想请太皇太后下诏,宣布国情于中外,使天下皆知刷新之意。”
“朝政所向,在均宽民力,提振国力,减轻负担,藏富于民,兴办教育,重视州县,推广良政,精炼军伍。”
“司马学士所议广开言路者,除了言弊,言利亦不可偏废,对于上述国策有思量者,不论官职大小,在朝在野,同样许实封条陈上奏,以收群智。”
高滔滔的话音里不禁带上了一丝笑意:“高士林提举铁路局,不知道从何举措,听说是司徒你送了他一计,命铁路局上下自诉其职,并有建议者一并上陈,还开出了赏格,分上中下三等,对于铁路事有精到见解者,一经录用,便有奖励,还计入考绩。”
“一年下来,规制井然,铁路乃得大用。司徒从洛阳乘车到汴京,不坐车厢,却跑到车头里和司机煤工论道,还改良了计时器?”
苏油知道自己瞒不过高士林,高士林也一定会转告高滔滔,却不知道高滔滔在这时候拿出来跟他开玩笑,只好拱手:“呵呵……臣平生爱好不太多,只是一年多不见大机械了,手里有些发痒,当不得太皇太后一笑。”
高滔滔却不再玩笑:“这是正理,如今天下新奇物事繁多,只因其中学识过于艰深,人或不解,视其为奇技淫巧。”
“若天家亦如此,那可就是天大的笑话了。”
“因此官家在这方面的学识,司徒,老身就靠你了。”
苏油吓得赶紧躬身:“臣不敢,臣自当竭力。”
“好在京师大学堂已经提上了日程,郑州到开封两百里间,正在选址。”
“还有就是理工之学首重实践,陛下要得其奥,光听讲恐怕不行,不说动手,起码去看看实物,考察工厂矿山,也是必须的。”
司马光立即制止:“司徒,陛下身系国家安危,岂可一日不在京师?此议休提,老臣不放心!”
吕公著也说道:“陛下如今每日下午要去皇家理工学院学习,臣等已经认为不太妥当了,只是如明润所言,很多东西如窥天镜等,需要在那里才能习得,方才做了让步。”
“那个泰山号不就是有模型摆放在宫中吗?能不能让内工坊造作些模型,让官家能够明白原理,再命工厂献进图纸。”
“再不行,用那写生之法绘制下来,给陛下看看场景,也就可以了嘛,不一定非得要亲临实地吧?”
苏油偷偷看了赵煦一眼,赵煦也正朝他看过来,脸上充满了失望之色。
苏油对着他轻轻摇了摇头,说道:“二公是老成之见,便依二公所议吧。”
……
己卯,诏:“均宽民力。有司或致废格者,监司、御史纠劾之。”
又诏:“罢义仓,其已纳数,遇歉岁以充赈济。”
两道诏书,第一道,标示着朝廷已经达成共识,当前国家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国家资备不足,军力不振,与周边巨大的边患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为边患平息,未来短期内不会再发生大战,国家贫困人口过多,广大百姓生活困难,与大宋以仁孝治国,兴礼乐之邦的国家目标,和人民要求急需提升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
今后的国家,会将国策调整到宽体民生,兴修水利,促进交通,提振工商,增加耕地,移民授田,防灾备灾,增产减税,兴办教育,精兵简政上来。
第二道,则是将赈济纳为国家责任之一,之前的义仓是老百姓输入粮草,在地方官府手里集中,到了今天,大宋将采纳苏油的政策,将国家粮食分出四种,进行储备。
当然储备还是得先沿着漕运和铁路一横一纵两条干线进行。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两条线上进行储备,最大的考虑是行政成本问题。
贪污问题在古代非常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两条——消息不及时和路途上耗时太长,导致查处贪墨的行政成本暴增。
在目前即便是有了电报解决了部分消息不畅带来的行政成本,但是交通问题带来的却没有解决。
等到御史们杀到贪官府上,人家早都已经抹平手脚杀掉告发者河清海晏了。
尤其是粮食,沿途周转倒来倒去应付检查,别说宋代,哪怕是到了后世都是痼疾。
有文章称前苏联的战略储备物资浪费,占了总数一半以上,可见其贪腐之盛行。
因此苏油列出了战略、备荒储备以横线为主,纵线为辅设置,战略储备粮仓分别设置于兰州、洛阳、郑州、汴京、陈留、徐州、金陵、扬州、杭州。
专项储备设立于大名府、登州、成都。
周转储备散于民间,鼓励民间存粮和自发贸易,声明政府今后不再按照户产计税,农税只按照田亩和田力来征收。
用于周转的粮食,则按照普通商品来看待,而且还有优惠,按行坐两税皆三十税一进行,鼓励粮食朝需要的地方周转。
九月,新上任的右司谏苏辙上书,吴居厚、王子京、蹇周辅、吴居厚、李稷、陆师闵借新法之名目,乱法残民,要求对于这类各地官民反应比较严重的官员,应该对天下公布调查结果,以安定人心。
诏从之。
老台谏黄廉提点刑狱,高滔滔任命他专使调查,最后查得苏辙反应的问题基本属实。
其中吴居厚以铁钱法、盐法搜刮民财,购置绢帛生利,致使京东路百姓怨声载道。
不过吴居厚没有贪污,搜刮得来的钱帛账目清晰,属于酷而不贪的“清官”,贬黄州团练使。
王子京行福建茶法,为害同样不小,不过还是不贪,贬泉州通判。
蹇周辅的江西盐法造成的破坏与影响极大,掊克欺诞,负公扰民,罢知和州。
李稷先行茶法于川中,几败坏青唐之策,后于陕西酷虐民夫,为政苛暴,创制侵街钱,口碑极坏,论法当罪。
不过李稷在平夏时也算有功,加上推行保马法的时候,他知道行不通,于是利用靠近青唐的便利,改行“马券”,让百姓认领。
朝廷需要马匹征调的时候,他就用马券钱跟牧民购买,此举却又实实在在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于是审计下来,算是逃过一劫,朝廷只严厉申斥了一番,没有处罚。
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外交乌龙
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外交乌龙
陆师闵下场最惨,本以干当公事入职,不是正经出身。
李稷将蜀茶榷额从三十万增加到五十万,他就敢来了个翻倍,增加到一百万,祸被秦蜀,之后被苏油弹劾,去了荆楚。
结果不但不改,反而变本加厉,到了那边又将蹇周辅的盐法来了个翻倍,继续在荆楚两河肆虐。
可以说蹇周辅和李稷的一半罪过都是受此人拖累,因此处罚也最重,贬守东岳庙。
要不是邸报上真这么写着,苏油都不知道大宋还有这么个奇葩官职。
六名路级官员的过失和处罚结果得以公布于天下,朝廷也是第一次不再为这些“士大夫”的体面遮掩。
小苏司谏一道上章,名声大振。
各地报纸予以转载,曾经的受害地区民众,更是鞭炮连天地庆祝,其中尤以京东吴居厚一路为最。
不过从历史褒贬来看,最惨的是蹇周辅。
因为一首诗歌流传了开来。
学长通关进士津,
谁知刻薄蹇家人。
荆公最喜边缘客,
一路升迁侍郎身。
应该说蹇周辅为恶不算最甚,而且投入产出比算是最高,江西盐法聚敛数目达数百万贯,是数人当中最高,然而其为害却远比其余诸人来说较低。
也就是说这蹇周辅也算是懂一些经济之道的人,但是因为名位最高,因此士林责之最重。
苏油对几人的处罚非常满意,满意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黄廉没有枉法滥罪,而是根据其行为予以相应行政处罚,比以前御史风闻弹劾乱安罪名,这一次更加注重实证,“合法”了许多。
也是这个月,苏油的乌鸦嘴再次应验。
河决大名小张口,河北诸郡皆被水灾。
小苏探花一直碎碎念防灾备灾,果然,出事儿了!
也是好在他铁乌鸦的名声早已蜚声国际,因此河北的官员们对他的碎碎念产生了警惕,虽然受灾,但是因为准备充分,没有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事后知澶州王令图建议浚迎阳埽旧河,又建议发孙村金堤置约,复故道。
转运使范子奇请于大吴北岸修进锯牙,擗约河势。
与历史上此次河决的严重灾难性后果,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第三次“回河东流之议”所不同的是,大宋已经点开了分洪的金手指。
此次河决,让大家再次看到了危机,要求增设更多的泄洪渠道,继续巩固水利设施。
而苏油再次上书朝廷,效仿泾河治理的成功案例,在上游主要沙区栽种防沙经济作物。
这一次,高滔滔终于同意了苏油的请求,而且对于王令图与范子奇的建议一并采纳。
咱大宋现在不差钱了!都修!豪横!
癸未,侍御史刘挚言:“州县之政,废举得失,其责在监司。宜稍复祖宗故事,于三路各置都转运使,用两制臣僚充职以重其任。”
“自馀诸路,亦望推择资任较高、练达民情、识治体、近中道之人,使忠厚安民而不失之宽弛,敏给应务而不失之浅薄。”
诏三省合议。
乙酉,葬神宗英文烈武圣孝皇帝于永裕陵。
丙戌,都巡院使种诂,折冲都指挥使高公纪上奏,沿漕运、铁路各州府路,折冲府司人员已经到位。
高滔滔一声冷笑,出中诏罢方田,并以折冲府人员为骨干,测量沿路各州府田亩、田等,造鱼鳞户册,与官府勾对,搜出隐田,隐户,然后量定州府税额!
这才是设置都巡院和折冲府的第一目的,受诸位大臣提醒,知晓国家隐田之弊后,高滔滔一直在想办法。
直到这时候,才亮出自己锋利的爪牙。
折冲府的官兵都来自外路,自有俸禄,行的是军法,统带者是经过血火考验,还能够通过律令式的新军退役都卫以下小头目,绝大多数还是烈士之后,对国家和皇家极度忠诚,一个个堪称油盐不进铁豌豆,谁来行贿都不好使。
这帮子人有深厚的军事技术背景,找道路找村落,画地图搞测量,那都是一把好手,地方官想欺瞒都做不到。
而且他们不归州官管辖,完全不用给地方官员面子,要是对他们动粗,那就更是找死,这帮老西军,空手都能吊打一个州郡的不法之徒。
很多折冲府的军士都是苦出身,他们的屁股天然坐在穷苦老百姓一边,现在懂了文化,有了思想武器,做起动员工作来也是得心应手。
这道诏令,直接开启了大宋剩下一大半地区的田亩人口大清查,而且这些漕运和铁路途经的地区,都是人口和田亩集中之地。
高滔滔的这一手展现出了一个英明的政治家能力突出的一面,事先连苏油都被瞒在鼓里,完全没有预计到。
女中尧舜,不管真实历史上高滔滔这个名声是否名副其实,就算成色极度不足,但是光凭能够拥有这个名声,就说明她的手段相当高明,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女性政治家。
之前请设折冲府的时候,苏油给军士们开出的工资过高,就被司马光敏锐地抓住了瑕疵,现在又被高滔滔利用折冲府这个地方警察编制,玩了一把大的,让苏油不禁有些心惊胆战。
这尼玛一直苟着是对的,大宋朝堂上这一大帮子,就特么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好在结果是不错的,这个时候需要有人喝彩,苏油立即上书盛赞太皇太后圣明,这才是真正的完成先帝伟业,普惠天下百姓。
苏油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各地报纸连篇累牍地详解了这次折冲府的设立和土地人口调查给大宋带来的好处,仅仅天子眼皮底下的一个颖昌府,就搜检出隐田五千余顷,诡寄人户三万余丁,王公豪强不应免税田亩三千多顷。
也就是说,大宋仅仅一个颖昌府,所逃田税便高达二十万石,换成钱,就是十四万贯!
当然颖昌府有其特殊的地理原因,因为地处汴京城的南大门,安置厢军流民最多,地处交通要枢,人口流动性大,功臣勋贵赏赐田亩在这里也最多,以私计免的问题很突出,导致这里成了大宋隐田诡寄最严重的州府。
但是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整个大宋,除了几处推翻旧世界打造新世界的地区如南海、宁夏,在正确政策下分配的新开发地区如两浙路太湖、荆湖南北路之外,其余地方,问题严重!
但是高滔滔现在已经巩固了朝堂,掌握了军权,州军权,有了发达的通讯网络和交通网络,有了足够的资金粮秣为后盾,通过苏油间接控制了民间舆论,并且利用四通的巨大利益,摆平了宗室权贵。
本身就是将门之后的高滔滔,现在根本不忌惮展现一次自己的铁腕。
这道诏旨她并没有与任何大臣商议,但是却在事后立即得到了苏油、章惇、司马光的大力拥护。充分展现出了她的政治智慧,政治魅力和政治能力。
就在大宋朝野都在盛赞高滔滔的贤德之时,苏油却隐隐有些担忧。
要是到了赵煦应该亲政的时候,声誉崇高的高滔滔还是不放权的话,可该如何是好?
不过现在还说不到那么远,赵煦才十岁,苏油在琢磨着,是不是该给赵煦套上些光环了。
丁亥,辽国使臣刘温舒转交了辽国最新的国书,还有一封耶律洪基写给高滔滔的信。
此举引发了朝中的轩然大波,认为辽朝皇帝写信给高滔滔,大不合礼数,司马光要求斥退辽使,断绝外交关系,哪怕引来辽**队侵犯都在所不惜,因为大宋礼制的尊严必须维护。
苏油从辽国的国书分析,苦奏耶律洪基此举并非故意辱慢大宋,最多只是一出外交乌龙。
因为从国书条款来看,辽国完全接受了他之前给牛温舒的建议,从索取机床、军器、车辆等工业和战争用具,转而索取风车、水车、耧车、水利专家支援上来。
行文也异常客气,看不出什么戾气。
最多就是辽人不知礼仪轻重而已,绝对不像司马相公所说的那样“无耻之尤”。
牛温舒也到宣德门外叩头,表示辽国皇帝陛下绝无轻慢之意,如果因为这一点礼节上的瑕疵就破坏两国和好近百年,如今更是蜜里调油的关系,绝对是巨大的外交灾难。
恳请大宋太皇太后就算退回那封信件,也不要断绝外交关系,让两国爱好和平的人士几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来信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来信
高滔滔看着几案上中使摆上的国书和信件,终于下定决心,将信件取过。
司马光大急:“太皇太后,此举辽皇大违礼制,设若其中有污毁之语,我大宋所受之辱,将无以复加!”
“与其如此,不如奉还,尚不失国体。否则事有万一,两国交情不可弥复。”
高滔滔说道:“司徒之言有理,现在是辽国求我们,不是我们求辽国,没听说过求人者会向被求者恶语相向的。”
说完将信件拆开。
司马光看着帘后高滔滔隐约的动作,不由得长叹一声。
群臣屏息,便殿当中安静得一根针落地都能听闻,只有高滔滔翻看信件的纸张摩擦声。
信件很长,好一阵子之后,才听高滔滔说道:“虽然是私信,但所议也尽皆公事,中使给大家也看看吧。”
梁惟简将信件接过,恭恭敬敬送到司马光跟前。
司马光接过信件,只看抬头就先松了一口气。
信件开头是:“北朝皇帝弟耶律洪基,亲书字晤南朝太皇太后尊嫂懿案之前”。
北朝皇帝亲书,敌体的确只能是南朝皇帝或者太皇太后,以弟自居,不为失礼。
其后的内容更是让司马光大吃一惊,耶律洪基在信中首先向高滔滔致哀失子之痛,予以安慰,并且关心了新登基的南朝皇帝侄儿。
之后对高滔滔垂帘听政,任用贤臣大加赞赏,认为大宋兴旺可期。
接着回顾了近年来两国关系的重大进展,从两岛开榷市,大宋帮助辽国发行绢钞,促进贸易,在辽国遭遇洪、蝗、雪灾的时候,大宋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提供了粮食、医疗、人员方面的支持,辽国上下都表示莫大感激。
之后耶律洪基又谈到了这次谈判的内容,认为的确是辽国大臣的建议有失偏颇,宋朝蜀国公关于国家根本问题的精辟论述,让他大受启发。
任何一个国家,首先都要解决百姓吃不吃得饱的问题。
蜀国公不以异国之别,对于大辽即将出现的国策偏差及时提出了纠正意见,让他看到了大宋贤臣的气度和胸襟。
在会集臣下商议之后,辽国决定听从蜀国公的建议,将此次谈判目标,更改为向大宋求技术、求人才、求设备,帮助辽国全面提升水利基础水平,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对于宋国主持此次谈判的苏油和苏颂,耶律洪基予以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了国家的束缚,考虑的是天下人的安危,大宋有此等贤人,让他既仰慕又惭愧。
希望大宋不要变更此次谈判的使节,因为他完全信任宋朝,信任蜀国公,认为他不仅会对大宋百姓负责,同样也会为辽国百姓负责。
“是谓辅周天下之才”。
看完信件,司马光知道高滔滔这一把赌赢了。
能让辽朝皇帝心服口服,亲自写信致谢,这无疑是宋朝外交史上的一次巨大胜利。
于是躬身道:“臣为太皇太后,为陛下贺。然此事决不可再,可于国书中准辽国之请,然亦需告知,国书往还,需依从制度。”
高滔滔心中已经充满了胜利的兴奋之情:“学士是老成之言,自当依允,那就这样办理吧。”
说完又道:“司徒。”
苏油赶紧躬身:“臣在。”
高滔滔笑道:“难得你的建议连辽皇都看重,那就由你继续与辽国使臣商议。”
苏油再次躬身:“是。不过我估计辽国在这方面经验很少,因此此次谈判将以我们的意见为主。有几件大事,需要先行定议。”
高滔滔心情很愉快,这是一次任由大宋主导的谈判:“说说看。”
苏油说道:“要兴水利,勘察与测量为先期必行,臣会先与辽国商议关于水利考察区域的问题。”
“臣之宗兄,还有晁补之,在军机处辽国厅备有大量资料,以臣计较,此次开发,两国都最能接受的地区,只能在辽国大定、辽阳、黄龙三府之间。”
“那一带土地平旷,土壤肥沃,有滦河、潢河、辽河三条干河。”
“其中潢河是辽河上游,这两条河流因为水利工程年久废弃,导致水患频繁。但是基础尚存,一旦恢复,可望成为丰饶之地。”
“还有一片区域也非常适合发展农耕,就是黄龙府以上长春洲周围方圆千里的草泽,那里是辽国另一条大河混同江上游广大的水系。”
“但是那里是辽国核心地带,他们也不傻,不会让我们的勘测队伍进去。臣估计,辽人多半会同意我们勘测大定、辽阳、黄龙三府之间,然后通过向我们学习水利技术,最后自己开发核心地区。”
“不管如何,这是辽国从游牧到农耕的重大国策转型。”
“但是这样的转型,不一定能够成功。”
“通过与阻卜、白鞑两部的交往,如今我们已经掌握了辽国西北的国政,我要请太皇太后、陛下、朝中大臣,对辽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就是这个国家经济结构非常脆弱,部族之间矛盾尖锐。”
“鞑靼人几乎年年叛乱,阻卜白鞑两部,辽人因为屠灭不绝,只好颁布了禁铁令。”
“然而他们,现在可以从包图获取铁料。”
“东面的女直部也一直在壮大,投靠辽国的黄龙女直,被完颜女直打得节节败退。”
“如今完颜女直吞并了北部铁郦和南部白头山,势力大增,已经完全突破了辽国的封锁,可以直接抵达鸭渌江口,与两岛进行贸易。”
“辽国是大宋的敌人,当他们强大的时候,他们就是一头喂不饱的饿狼,我们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为覆灭这个强大的敌人做准备,这一点,希望我朝举国上下,至少在两制以上官员当中,形成统一的认识。”
“因此现在的和平,只是一时的平静,辽人国力衰弱之后,必将迎来鞑靼人和女直人无穷无尽的叛乱。”
“到时候就是我大宋收复幽云,甚至取得辽东精华之地的最好机会,辽国大乱已有征象,我朝必须在其乱起之前,做足准备。”
“如今天下方才取得短暂的太平,大宋国力正在升腾,离我朝从太祖开始奋斗至今的远大目标,已经逼离到了最近,但真实距离,依旧很远。”
“要达成那一步目标,需要大决心、大魄力、大努力、大牺牲,需要君臣同心,上下一体,共同朝着那个目标迈进。”
“臣今日所为,臣并不感到骄傲,得到辽皇的称赞,臣甚至觉得可耻。”
“因为这虽然是对辽国最轻松的一次商谈,但是本质终究没变,依旧是让步,无力的让步。”
“这是耻辱,臣请太皇太后、陛下一定要牢记今天,同时也请太皇太后和陛下放心,不久的将来,大宋一定能将百年来所遭受的耻辱,一一讨还。”
如今的苏油,已经成为了思想成熟,手段老练的政治家。可以在各种角色之间自由地转换。
在平民百姓中,他是调皮捣蛋,诙谐幽默的有趣邻居。
在下属面前,他是善于征求意见,统一思想,带着大家走向成功,然后推功分蛋糕的和蔼上司。
在学者面前,他是虚心求教,相互讨论启发,兼收并蓄,不高崖岸的求道者。
在蛮夷面前,他是公平公正,不用异样眼光看待他们,能够听取合理诉求,又有能力阻止不合理挑衅,带去正义和光明的上师。
在朝堂之上,他是不掺杂个人感情与得失计较,平心静气,以缜密思维分析利弊,提供方案,尽量做到和衷共济,让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良臣。
虽然历仕二十多年来,苏油亲手覆灭了数个邦国,数十万人因他变成了累累尸骨,但是因其有一套自融自洽的思想体系,让他“仁性天生”的名声不但没有因此消失,反而越发彰显。
真的很没天理,但是所有人都以为理所当然。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心理疏导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心理疏导
赵煦对宫里的饭菜很不喜欢,宁愿去理工学院跟大家一起吃大锅饭,因此请求太皇太后,朝会之后直接就背起书包去理工学院,在那里吃午饭,然后开始学习。
皇家到现在还是两顿饭,高滔滔心疼孙儿,于是同意了。
因此每日散朝之后,由苏油护送赵煦前往理工学院的路上,就是这对名义上的师生难得的交流时光。
赵煦才十岁,朝堂上成年人的思想里边那些复杂的是非观念,容易造成小孩子的思维混乱,因此苏油在路上要给赵煦引导梳理。
比如苏油以帮助辽国为手段行打击辽国之事,在小孩子的眼中,哪怕目的是正确的,也未免不够光明正大,堪称阴险。
这会影响到小孩子的三观。
因此苏油需要给赵煦心理建设。
好在小赵煦有一个偶像,就是他的父亲。
于是苏油就从辽国对大宋的威胁开始讲起,从君子馆之败讲到澶渊之盟;从岁币的耻辱讲到辽国在西夏乱起时厚颜无耻的背盟;从辽国侵犯大宋疆土的动作一直没有停止,到先帝设立元丰库的根本目的;最后讲了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就是赵顼曾在大臣送上的奏章里看到“岁赐”二字,然后愤怒地用朱笔打了个大叉,在边上写下“赐你妈的赐”。
赵煦不禁啼笑皆非,父亲在他的心目中是那么的高大上,皇祖母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处处要符合君王仪范,不料自家老爹的举动,颠覆了这个认知。
之后苏油又讲了宋辽两国的军力对比,辽国骑军非常强大,皇帝和皇后能够直接控制的骑兵,就高达五十多万。
加上全体附从部族军,那能够达到百万之多。
因此要对付辽国,大宋很艰难,必须以自己的强项作为武器,来与之对抗。
其实宋辽之间,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战争,不过是一场没有硝烟血火的战争。
这场战争以宋辽在獐鹿二岛开榷市以来,就已经开始了。
战争的目的,就是通过种种手段,刺探与控制辽国经济、政局、国策;不断拉拢、分化、瓦解;不断扶持其反对势力,并使他们壮大。
总之就是用最小的代价,让辽国遭到最大的损失,让自己的敌人越来越少,让敌人的敌人越来越多。
因此每一次看似无耻的举动,或者就能够在以后挽救成百上千大宋将士的生命,而辽国每衰弱一点,大宋今后付出的代价就会减少一点。
最后讲了保守机密,低调行事的重要性,大宋如今已经开始在河北部署,逐渐打造出坚固的堡垒和城市,构成纵深防御网。
同时部署在登州的北洋水师,可以在战事初起的时候隔断辽东水系,断绝辽人大军的归路。
但是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彻底控制太行山-燕山-辽中京-锦州一线,前期还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大宋要的不是一片糜烂难治之区,要的不是兵出辽东耀武而还,要的不是长期你来我往的争夺。
而是一举奠定大局,获取全胜,之后要安稳统治,利益全收。
因此那些看似不光彩的手段,在这么一盘大棋之前,有另一个高大上的名称——谋略。
当然在关于“敌人”这个概念上,又是非常复杂的,比如要将其统治阶层与下层民众区分开来看待,比如国内矛盾和国际竞争这两种矛盾的本质性区别,比如可调和性与不可调和性,比如敌我关系的成因,历史和演变,比如敌人内部矛盾的分析与利用,在敌人中区分出亲我派,中立派,顽固派,又是另一篇绝大的文章了。
赵煦是君王,苏油对君王的要求其实就只有一点,就是保持人性中的一丢丢善。
让这个国家能够基本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发展需要,让国人能够有机会享受自己创造的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兼顾弱者,在此过程中推进自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并且影响到周边,在苏油心里,就已经是最好的君王了。
苏油不指望赵煦长大后能对自己感恩,苏油本身对权力也没有一点渴望,有一天赵煦想要收回他的权力,他一点反对意见都没有。
因为在赵煦长大之前,大宋的封建地主阶层,已经在利益驱使下完成了向另一个阶层的转变,历史大趋势已经形成,游牧民族骑射优势已经被抵消,自己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而赵煦,会成为新阶层的代言人。
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应该转变为一个象牙塔里的教师,或者一个发电机前的研究员,要不就是絮絮叨叨要求赵煦关注底层生活水平,关注高层道德水平,大声疾呼提升国民基本生活底线的报社特约通讯员。
他相信今后的华夏历史上,一样会充斥着无数的阴谋,叛乱,逆流,但是大势已经底定,历史已经偏移了其顽固的轨迹,因此那些阴谋与逆流,最终都会淹没在滚滚洪流当中。
能够让皇室意识到,应该永远为大多数人服务,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就是他对仁宗神宗最大的回报。
如果赵宋皇室的后代不愿意这样选择,那也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我教不会你们做人,华夏改变之后的历史,总会教你们做人。
其实苏油也有些过度恶意的揣度赵煦了,至少在小赵煦的心里,苏油已经是一个介于父亲与师长之间的角色。
扁罐和漏勺,也更加类似兄弟、同学和玩伴。
还有国夫人,每次见到自己就要望闻问切,自己锻炼的时候有没有偷懒,根本瞒不过她。
司徒一家子对自己的态度,与大宋所有人对自己的态度都不一样,赵煦很珍惜以前在苏家庄子上的时光,和现在在理工学院里的时光。
快到理工学院的时候,苏油从包里翻出一本彩色画册来:“这是臣根据扁罐、椅子和二十一节度他们的写生草稿,让张驸马与李公麟绘制的《海错写生图》。”
“这些的确是闲书,但是闲书也能够增广陛下的见闻,也是有些好处的。”
“不过陛下只能将之存放在学院,平日里就在这里看,别带回宫里惹夫子们闲话。”
赵煦将图册打开,里边都是大海里边各种形状稀奇古怪的贝类、甲壳类、鱼类、哺乳类。
其中关于大蓝鲸的图画,旁边还有一艘小船,船上有几个惊慌失措的水手,可以通过人和鲸的比例,看出那条大鲸鱼到底有多大。
赵煦将图册放进自己的包包:“谢谢司徒。”
苏油说道:“关于实习的事情,我会再劝劝太后,了解机械运作其实是次要的,陛下还应该了解的,是这种新型的生产方式下,从管理者到底层劳工的真实生活,接触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矛盾诉求,今后在奏章上,他们在陛下心里,才会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些数字文字。”
“不过规矩就是规矩,如果太皇太后出于安全考虑,拒绝了臣的建议,希望陛下就好好听从,我们将实习课往后排一排,等陛下大些再说,或者安排别的就是了。”
赵煦还给苏油出主意:“八公说过苏家庄子后边有几栋楼戒备森严,那里安全肯定没有问题。”
苏油笑道:“但是那里的都是科研技术人员,如陈学士和二十一节度那种,那样的人陛下见得还少吗?”
“先去上课吧,我再想想办法。”
赵煦点了点头,下车去了。
苏油想了想,对张麒说道:“小七哥,去都亭驿。”
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辽阳
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辽阳
相州的田野上,苏油带着牛温舒实地考察新型农业模式。
相州如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韩家的产业,已经从死守着土地劳作,变成了钾砂矿藏开采加工、马牛羊羔犊培养、河北齐纨与女直木料的进出口代理,家学则开始朝商周文字文化研究方面深入。
农业其实已经弱化,不再是韩家产业的主要部分。
韩纯彦干了件大事儿,除了朝廷赏赐给自己父亲的两百顷土地之外,其余多年积累的另外五百顷,直接上表捐献给皇宋慈善基金,然后基金将之分给了周围的佃户,使他们变成了自耕农。
对于韩家来说,这不但不是减少了收入,反而是减轻了负担。
韩家太突出,所有眼睛都死盯着,在不敢苛剥佃农的情况下,土地产出的收益其实根本不足以抵消家族的开销。
两百顷地,有些离河道较远,但是风力水力机械的大量投入,让韩家的这些地全变成了上等地。
这是一个综合性现代农场,不过现在马场的马有些惨不忍睹,都是皇家邮驿局从保马户手上收来,寄养在这里的歪瓜裂枣。
牛温舒看得不住地摇头:“我朝法令,母畜十匹出羔四匹以下,就该罚纳战甲,要是养出这等劣马,牧人合该斩首。”
苏油说道:“水土不同嘛,我朝如今还是有不少好马的,看,那边那些……”
河边有一群马,骨骼粗大,身躯强壮,但是看上去比较笨拙。
牛温舒认识:“这是当年古斯海进贡的驮马,老苏学士使辽体对得宜,吾皇将之赠与了南朝,现在都这么一大群了啊?”
说完还是摇头:“这种马饲养起来费草料,而且速度不快,没法充作战马来用,对于我朝用处不大。”
苏油说道:“但是对于农耕和运输来说,这种马却有其独到的优势。”
说完一指周围金灿灿的麦田:“这种马配合我朝新式的耕犁与耧机,一日内可以耕作十顷!韩家两百顷土地,一百顷草场,一百顷粮食耕地,只需要十匹驮马便足以完成。”
“这种马还能拉动两千斤的四轮马车,虽然不能战阵厮杀,但是在农事上可有大利。”
“相州的农业模式,尚书已然考察过了,韩家就是大宋的勋贵之家,两百顷良田,只需要数十人便可以料理下来,其余人口或历仕,或从商,有了钱粮根本,干什么都行。”
“牛尚书回朝要得到支持,肯定先要打动权贵;要打动权贵,首先要使得近利。”
“水利大工程,劳力伤财,非三年五载方可见功,一旦朝中有人撺掇动摇,在最后时刻换人,地官你多年辛劳翻成罪过,而功归接替之人。”
“因此朝中的支持与奥援是必须的,这个农庄,是不是刚刚好?”
牛温舒感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此次出使,实在是老朽最大的幸运,无怪司徒能在大宋创下如此成就,真是思虑周全。”
说完又叹气:“司徒,你说要为国家做点事,怎么就这么难呢?”
“难吗?”苏油哈哈笑道:“觉得难,是因为事先没有将这些考虑进去,其实方方面面计虑周全后,那就不难了。”
“我这也不是为了你,毕竟这项建议是我提出的,如果在辽国推行失败,影响到贵我两朝的关系,须知我的脸上也不好看。”
说完用马鞭一指周围:“相州距离汴京濮阳都差不多,周围卫、漳、洹、汤、淇诸水环绕,乃殷商旧都,水草丰美,农牧皆宜。”
“土地上所产的牛马粮食,根本不愁卖,听说辽国和大宋不同,地广而人稀,要是将驮马农机用上,选水草丰美处圈他一两千顷,只两百牧奴便料理得来,年产十万石上。这样的大礼,何人能够拒绝呢?”
“之后一手开发大水利,一手开发小农庄,三五年内小功不断,三五年后大功告成,这才是远近皆利。”
“施为三年不见功,虽尧舜之君都将见疑,这本身就不是为臣安身之道。”
牛温舒对苏油佩服得五体投地,拱手道:“受教了,真是受教了。”
苏油说道:“走吧,去韩家拜谒魏公,瞻仰功业,对了,韩家纯彦现在提举甲骨文字,牛地官也是文人,这番有福能够亲见商朝文物哦……”
苏油带着牛温舒在相州考察了半个月,考察了淇河水坝,拱桥,风力汲水车,畜力螺旋筒机井,遮蔽式畜栏,耧犁,耧车,粮油棉苜蓿套作技术,新型牧草种植等农场设施与经营管理模式之后,牛舒温对获取辽国权贵的支持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信心。
辽国和宋朝一样,官场上也有南北之争,而且现在矛盾越来越突出。
这样的小农庄,肯定北人受益超过南人,而决定辽朝政局的,是北人,是耶律氏。
相州一带的水利工程在大宋只能算是小儿科,主要是提升水位的蓄水坝,然后在蓄水坝两侧有泄水口,利用泄水口产生的落差动力,可以驱动两台水力磨坊工作。
磨坊内有各种机械可以配套水车动力,能够完成一处大农庄几乎全部需要动力的工作——脱粒,舂米,磨面,梳棉,纺纱,榨油……
牛温舒是辽国南院户部尚书,增加田亩和产量的工作本来就是他是正职,一番观摩下来,对这种高效率高产出低劳动力的农庄叹为观止。
牛温舒似乎已经看到了辽国巨大转机的到来,大宋的短视行为,必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灾难。
待到辽国仓廪充实,加上本就强壮的骑兵,天下何足平?
鞑靼,女直,又能蹦跶多久?
以农耕技术换取两国和平,想引诱辽国从此变成农耕之国,苏司徒似乎忘记了,大辽还有一个北院管理契丹本部事!
不过现在两国关系正是最良好的时候,牛温舒对苏油这送财童子的印象还是非常良好的。苏油不但一力促成了两国和议协定,还同意了传授辽国天文、桥梁、水利、农耕技术。
最终协议,辽国以一年岁币五十万贯,换取大宋十套千顷级农庄的配套设施和种子。
仅此一项,就能够给辽国增加十个高产出的农庄,一万顷良田草场,理论上能够给辽国增加百多万石粮食,让五十亩养一匹马变成两亩养一匹马,还可以培养二十多万匹战马!
牛温舒觉得,光凭这项协议,一个参知政事或者三司使已经稳稳地到手了。
何况宋国还会派出工程指导小组,前往辽国指导兴修水利。
地方大致已经选了几处,析津府、大定府、辽阳府。
辽国的南京、中京、东京。
首先被否决的就是析津府,即后世北京地区,那里过于接近宋国边境,容易被宋人掌握边情。
大定府即后世的赤峰地区,倒是也不错,不过受地理限制较大,三面环山不说,那里的部族也不习惯农耕。
最终牛温舒将地方选定在辽阳府,即后世的辽阳市。
那里是箕子旧封,武王克商后释箕子之囚,去之朝鲜,因以封之。
箕子“至则教民以礼义、田蚕、织作”,带去了中原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只不过那里乃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一直是北方政权的核心地区,汉人、高句丽人、渤海人、契丹人,在那里争夺了上千年。
契丹人兴起之后,辽太祖在神册三年攻占辽东城,置辽阳府。
翌年,在襄平老城的基础上,修葺了辽阳故城,改为东平郡,设置防御使,并“铸铁凤以镇之”,因而又称铁凤城。
辽天显元年灭渤海国,改其国为东丹,就是“东部契丹”的意思。
天显三年,再改辽阳府为南京,迁东丹国都于辽阳,建东丹王宫,徙太子耶律倍居之。
辽会同元年,改南京为东京,置辽阳府。设东京道,统辖四十州。这个最终版图规划,一直延续到现在。
东京辽阳府作为东京道首府,辖辽阳、仙乡、鹤野、析木、紫蒙、兴辽、肃慎、归仁、顺化等九县。
这里的人口主要是契丹族、渤海族、汉族,主要从事耕作。
不过因为契丹压迫严重,底层人民尤其是渤海人一直起义不断。
数十年前发生的那场渤海人大起义,辽朝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平息下来。
之后一直就是叛乱和恢复交替进行,最终终于渐渐巩固了统治。
现在那里才重新变成了“边户数十万,耕垦过千里”的重要农业地区。
不过民族矛盾,依旧尖锐。
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发展
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发展
那里有奴隶,有土地,有农耕基础,和大宋隔着一个中京道,同时又离獐鹿二岛不太远,货品可以通过辽河运输,距离辽河口如今重要的宋辽商品交换港口耀州,不过两百里水道,宋人的机械可以方便抵达。
除了本地辽人与渤海人矛盾尖锐,以及来自东北的女直威胁之外,可谓得天独厚。
但也正因为如此,将辽阳建设成一个大粮仓,对军事的帮助尤显突出。
因此无需过多考虑,耶律洪基便将宋人帮助建设水利的地区圈定在了东京辽阳。
耶律洪基圈定辽阳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宋人如今对那里其实已经不是完全陌生,无数冒险家带着商品打通关节,早已深入到了辽阳府,在那里和渤海人、女直人、辽人做起了皮毛和药材生意。
利润最大的商品,不是骏马,不是人参,而是辽国铁令禁止对外贸易的贡物——海东青。
海东青的品类很多,根据其羽毛颜色、眼神、骨架的不同,可分为“红毛”、“草白”、“青爪”、“青嘴”、“青眼”、“葡萄”等多种。
一般的海东青尾羽有十二翎,而真正的极品,则有十三翎,称为“十三黄”。
一头上品的十三黄雌隼,能够擒住比自己身体大几倍的狐狸。徐国长公主府蓄有一头,王师约花了整整五万贯购得,珍爱异常。
五万贯!开封府里五个大院,尉氏中牟两万五千亩上田,一头鹰隼就能换得,这是多大的利润?!
和辽人的协定谈好了,十个农庄换一年岁币,这笔生意让朝中人人见到苏油都竖起大拇指。
见过做生意心黑的,却真没见过这么黑的!
也就是辽人有五年绢钞打底,才敢这样乱来!
不过生意谈完了,大宋这边的使团成员却颇废考量。
老一代的郏亶、沈括、李老栓、李拴住等人现在都是宝贝,最终苏油给牛温舒推荐了李庸童鞋。
这位同志年富力强,其曾祖李老栓是我朝矿业勘探的先驱,曾在蜀中富顺监打出了三百丈深的盐井,其父李拴住是我朝四通商号勘探司司首,因开采油田有功被先帝特擢升为工部侍郎,赐名李擎。
啊对了,贵朝神泉县的五龙井就是拴住老哥的杰作,还有獐鹿二岛海关城港也是。
李小郎君家学渊源,又有理工背景,青出于蓝。
这几年在河西搞水利,在祁连山麓修了个水库,溉田十五万顷,还从西域学到了一种技术,通过管道将水送到了沙洲戈壁,种起了葡萄。
现在西域葡萄酒在大宋高层卖到了飞起,白鞑两部离开河西的时候,不少男丁什么都不带,将一年积蓄全部换成葡萄酒你敢信?!
拴住老兄牛温舒还是知道的,因为打出五眼喷泉,让陛下大乐,甚至特意为它们修了一座县城作为捺钵之用,这神技在辽国都快传为仙术了。
李庸作为使团头领,让辽国人非常满意,只是他们不知道,这娃还多年从事谍报工作,曾经长期出没青唐西夏。
当年在童贯和王厚另有重任之后,他就是陕西三路都经略司掌机宜厅事。
金秋十月,李庸风尘仆仆地从凉州赶回汴京城,就立刻被擢升为昭宣使,枢密副承旨,提举赴辽国水利事,带着两百人的工程勘察队伍,以及十套农庄设备、粮油种子,和牛温舒一起乘坐朝廷特批的漕船赶往登州,从那里搭乘海船入辽。
料理完这件事儿,四通商号第一次资产拍卖开始举行,其中石家直接以高出拍卖价七成,也就是资产估值溢价两成的价格,拍得郑州机床厂的资产。
其余各家勋贵,分别拍得了商州五金厂、岷州毛纺厂、兰州皮革厂等第一批清理好债务资产,估值好的大厂。
这里边有多少白手套,苏油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第一批资产套了现,转到了皇家慈善基金,又从皇家慈善基金账户转到了京师大学堂专项账户。
苏油这才正式走流程,上书朝廷设立京师大学堂,高滔滔也走流程,下两制上官员商议。
司马光也走流程,初步分析了苏油所建议的这所学堂,需要的地皮、资金等需要,要求苏油拿出规划预算。
苏油按照流程上报了预算规划,朝中立刻就炸了锅。
苏油的计划,这所学堂将耗资四千万贯,分五年投入,一年高达八百万贯之巨!
在一片抵制声中,高滔滔下了中旨,大宋最重视文教,这所学堂要是该建,那就别省!
皇家慈善基金决意拨给专款,不费朝廷岁入,由司徒提举,在汴京西边六十里的中牟,营建京师大学堂!
这个地方是苏油选定的,汴京城的花花世界太过诱人,只看太学学宫文庙周边几条街就知道,全是娼馆,不是什么搞学术的正经氛围。
而且京师大学堂搞起来之后,很多课题是国密级的,放到稍微偏僻,人流量少点的地方比较好。
而且中牟如今是汴京的蔬菜肉类基地,通铁路和漕运,离郑州一百四十里,离汴京六十里,都不远。
既方便和郑州工业基地搞产学研一条龙,乘坐火车入京也就一个小时。
……
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
一列从汴京驶出的火车,在中牟短暂停留之后,又继续向洛阳驶去。
扁罐早就等在这里,对车上下来的两人施礼:“佣哥儿,父亲。”
苏油对扁罐说道:“走吧,去庄上,带佣哥儿出来一次可不容易,我们抓紧。”
上了马车,苏油给赵煦介绍中牟的大体情形:“尉氏、中牟、东明的发展,最初是响应当年先帝增设三畿四辅,解决汴京城人口过度集中拥挤问题的旨意。”
“苏家当时在三处都购了庄子,其中尉氏和东明的陛下都已经去过了,中牟却还是第一次来。”
“东明的发展主要靠博彩,那里森林繁茂,是权贵们的猎庄集中地,主要驯养高级赛马、猎犬、猎鹰,定期举办赛马,马球,围猎等活动,陛下也参与过两次。”
赵煦点头:“嗯,皇家慈善基金每年要举行两次锦标赛,我代表皇家出席过。国夫人还带我去森林里打过猎!”
嗯?!我怎么不知道?
苏油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因此每次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去猎庄都是石薇带着,他是能躲就躲,东明那边都没去过几次。
算了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苏油接着说道:“尉氏则是冬蔬菜基地,那里利用温泉,魔芋胶薄膜大棚,发展起来冬蔬菜种植业,水产业,并且依托司农寺,四通商号农业司,进行新型农作物研究栽培,观赏鱼培育。”
这个赵煦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他跟生母朱贤妃至今还在亲自参与从尉氏农庄领到的一个项目,而且还有了科研成果。
如今他的青鱂鱼已经培育出了两个品种——朱凤与红白。
朱凤颜色鲜红,鱼鳍也变得比普通白化青鱂更长。
红白则是红底白花,赵煦的生母朱贤妃非常喜欢。
苏油继续说道:“中牟就是普通的粮油蔬菜禽蛋肉奶基地了,主要就是供应汴京城百姓生活所需要农副产品,因为有了铁路之便利,发展极快,如今已经成为了人户八万的大城镇,它路很多上州的户口都赶不上它。”
赵煦说道:“这就是当年移出汴京的那些人?”
苏油点头:“对,当年从汴京移出的人,包括了厢军,内八作工坊军,上四军中的养老军,以及京郊五等户与赤贫户。”
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产量
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产量
“移民费用主要来自开封北面盐碱地开发,城中原二十八作工坊用地拍卖,没有额外增加朝廷负担。”
“而这些人移出来之后,降低了工坊生产成本,生计开始主要是修造三畿新增建筑,洛汴渠,陈留渠,陈汴铁路,形成了几支专业的施工队伍。”
“除了工坊和营造,剩下的大多务农。”
“陛下,汴京城菜价不便宜,中牟一亩地的蔬菜,收益就能够养活一家五口,铁路开通之后,这里种菜养猪的人更多了。”
赵煦问道:“种菜养猪的人多了,那种粮食的人不就少了?这样国家的粮食够吃吗?”
苏油微笑道:“陛下真是聪明,没有只看到一家一户的小收益,首先想到的就是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给国家带来的大问题。”
“的确,中牟本地耕种粮食的土地面积,自铁路开通以来在减少,而种植棉花、油菜、蔬菜的面积在明显增加,不过从统计发现,中牟的粮食并未减产,甚至还有增加。”
赵煦一鼓手掌:“山长的莱山一号!”
苏油笑道:“莱山一号固然功不可没,此外还有套种方法的改良,水利设施的持续改善,新型家庭式立体农业的推广。”
“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肉蛋油的摄入,让人体对粮食的直接需求降了下来。”
“还有就是储藏方式和加工方式的改良,让粮食储藏期变得更长,糜烂浪费减少,让人对粮食的营养吸收率增加等,都应该算进去。”
“三大丰一小丰,这四年国家的粮食储备激增,百姓生活明显改善,来得太不容易了。”
“今天臣之所以请陛下来中牟,太后也之所以同意,是因为臣要请陛下看看我们试种的那些东胜州作物。”
“陛下,如今我大宋作物,最顶级的上田,一年可收四石,其余的平均亩收两石就很好了,很多坡旱地,贫瘠地,亩种两斗年收一石的也比比皆是。”
赵煦有些小兴奋:“那就是东胜州作物产量大大超过预期?”
苏油笑道:“有几样,实在是……一会儿陛下见了之后,亲自测量吧。”
马车很快转到一条小路上,道边房屋渐渐变少,耕地越来越多。
很快,道边出现了一种高大的作物,已经变得枯黄,每棵作物上还有一个个小笋一样的结实,分列在作物粗壮杆子的两侧。
苏油说道:“这就是玉黍米了。我们就在这里下车吧。”
远处一群农夫正准备收获,见到三人下车就迎了上来:“学士来了,还有扁罐郎君,不知道这位是……”
苏油说道:“老李这一年辛苦了,这位是佣哥儿,城中勋贵子弟,他家的地明年也该轮作了,家中长辈叫过来看看,能不能挑点高产的新粮食种。”
老李也是当年西军死人堆里的扒拉出来的,手脚倒是都齐全,就是脸上挨过一箭,将左右脸射了个对穿,胡须遮掩下像俩酒窝,反倒让人变得有些喜庆。
就是说话从此有些大舌头。
老李说道:“那我给小郎君推荐玉黍米,扁罐少爷说万里海外那些人亩产两百斤,我看那是他们压根不会种!”
说完美滋滋地对苏油问道:“学士,那就招呼儿郎们开工?”
苏油笑道:“那就开工吧,赶紧上人手,将这片地都收了,其它几样呢?”
老李便招呼手下收割,然后说道:“在那边呢,我带学士过去看看?”
苏油说道:“马铃薯、甘薯、木薯,都看看。”
马铃薯地和甘薯地上是一条条低矮的土垄,土垄上藤子已经开始枯萎的就是马铃薯,藤子尚在青绿的是红薯。
老李扛来几把锄头:“这玩意儿也喜人,就是国公爷有交代不敢胡乱弄。”
打发走老李,苏油给赵煦和扁罐都分了一把锄头:“咱们随机刨几棵,估计下产量。”
这个种植方法来自后世,最搞笑的是直到后世九十年代以后才推广到川中。
苏油当年在地头和老人们聊天的时候,老人们说以前川中种植薯类都是种在平地上,起垄的种法在福建沿海早有采用但是他们都不知道。
起垄种植好处很多,平日里沟里可以走水,不怕淤积,收获的时候推平土垄就能得到块根和块茎,不用挖坑,收获比平地种多不说,也轻松很多。
一棵马铃薯很快被赵煦起了出来,一共刨出来十几个大小不一的疙瘩,苏油将之收集到篮子里掂量了一下,也有两斤多了。
不过大的只有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小土豆。
三人随机挑了十棵,每棵有多有少,加起来也有二十多斤。
然后赵煦翻出本本来用铅笔一算:“司徒!这亩产能达到七百斤!七百斤!”
后世土豆亩产动辄两三千斤,精耕细作的试验田,万斤都有过,七百斤产量苏油也不是很吃惊。
呵呵笑道:“庄子上都是改造的上田,猪粪肥也足,又是专家精耕细作,不是普通农家能比。”
“换到次等的田地上粗作,产量能有四百斤就不错了。”
“那也了不得啊!”赵煦转头对扁罐说道:“扁罐哥,我要给你报功!”
扁罐左右看了看,没人,才尴尬地说道:“陛下,其实你该叫我苏殿直,或者苏都卫,要是被朝臣听到陛下如此称呼我,会劾我大不敬之罪的。”
“哦。”赵煦这才想起来自己已经是皇帝了,也不由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今天是在庄子上嘛!”
苏油笑道:“发现作物的功劳,在扁罐上次回到杭州时,就已经功过相抵,岂可再赏?”
“如今要说有功,那就该归于研究出这些作物的栽种之法,以及今后的推广之人。”
“而这个人不是扁罐,也不该是扁罐,臣认为……陛下你该身担其责,为大宋子民解决温饱,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
“嗯!”赵煦顿时点头:“几种作物,我都要带回宫去给皇祖母看看,这是天佑我大宋!”
苏油说道:“说起来还有个东胜州华夏余裔的归化问题,这里边也有他们的功劳,却还在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还在相互屠杀,大兴人祭。”
“教化问题,也请拥哥留意。”
赵煦点头,然后想到一个问题:“吐绶鸡有多少了?现在可以吃了吧?”
苏油哈哈大笑:“来到苏家庄子,先得干活,干完才能吃饭!”
赵煦现在隔日一朝,因此只有一天时间,等着土地全部收完是不可能的,只能随机收获称量,然后根据面积估算产量。
几人忙碌了一上午,跑了庄子上几个地方,最终得到统计结果,马铃薯亩产七百斤,甘薯五百斤,木薯有些吓人,能达到上千斤!
但是木薯有个麻烦的地方,就是本身需要脱毒。
脱毒的方法就是切成片丢到箩筐里,放到溪水中冲刷两日,或者磨成浆子,兑水沉淀几次。
因为脱毒过程中木薯自身会发酵产生酸味,最后还要加碱中和。
因此产量虽然大,却必须加工才能食用,并不适合小农家庭。
这个问题夏天收获的凉薯同样有,凉薯水分太多,产量虽然大,但是不易存储,而且种子和藤蔓有毒,也容易造成误食。
作为粮食大面积推广不合适,当作对于大宋菜蔬的补充,倒是不错。
这些思考方式,在收获和测量的过程中,苏油顺便也给赵煦详细讲解了一遍。
这些其实是另一个层次的“何不食肉糜”,不能让赵煦以后看到地方官亩产上万斤的荒唐奏报就信以为真,产生国家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的错觉。
不过成果还是非常喜人。
大宋如今已经有三分之一土地属于官地,主要是得益与荆湖开发和南海宁夏的红利。
官地的种植,官府其实可以干预一下的,带着赵煦来亲自验看几种新作物的产量,就是希望他以后尽一份自己可以尽到的责任。
从赵煦的高兴程度来看,苏油觉得完全值得期待。
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农事
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农事
这几样作物先落到种花家手里,有天生特殊技能点的加成,相信很快就会培育出更加高产的品种来。
回到庄子上,苏油又带着赵煦去看羊驼,看吐绶鸡,瘤头鸭。
羊驼被打理得很干净,农妇每日还要给它们梳理毛发,显得非常可爱。
羊驼毛很高级,苏油估计农妇们每天在利用梳理牲畜的方式薅羊毛,不过他没有证据。
赵煦一看就喜欢上了,接着就要伸手:“哈哈这个可比瘤头鸭和吐绶鸡漂亮!”
苏油将他一把拉了回来:“这东西会吐人口水,小心它大不敬,咱们还是料理鸡鸭去。”
瘤头鸭味道很好的,一大锅酸萝卜老鸭汤,秋天里最为滋补的美味。
吐绶鸡就差了点意思,大归大,但是没有腌制过直接料理整鸡,那会砸了苏大名嘴的招牌。
最终苏油的做法是卤,卤完之后切鸡块再用卤汁浸泡入味。
剩下的鸡杂鸭杂才是好东西,如今有了泡椒,用泡椒,泡姜,酸豇豆,干豇豆,芹菜,加上新得的土豆片,整了一个干锅鸡鸭杂。
另外炒了个南瓜片,然后将隔夜的米饭盖在上头,弄了一个南瓜控米饭。
顺便还给赵煦烤了几个红薯土豆。
这一顿可把赵煦给吃美了:“宫里的厨子太差了!做不出这样的美味来!”
扁罐也点头:“我就说东胜州土人的料理不得法,果然还是要在父亲手里才做得出美食来!”
苏油说道:“这次时间太仓促,下次再来,我给佣哥做个大烤鸡。”
“佣哥再忍忍,等到新房子造起来,自带厨房,到时候就能够自己做宵夜了……”
堂屋里边还有两桌,那是庄子上的管事,外边还有十桌,这几天收粮食,大家都在一起吃饭。
老李闻言说道:“小郎君原来是要从家里分出来啊?这成家立户可倒也是大事儿,就是年纪还轻了点儿!”
说完有大咧咧地一挥筷子:“不过也不当事儿,早也有早的好处,积蓄几年有了底子,找媒说媳妇都多一份体面!”
众人都笑称老李考虑得挺周全,这是在拿小郎君说事儿,其实往主家跟前给家小子递话儿呢。
赵煦感觉好滑稽,要说这些人不知道苏油的身份那是不可能,但是大宋有几家世家,庄客管事敢跟主家这样开玩笑?
几个长公主的庄子上是什么模样,他又不是没见识过,真正的等级森严。
苏油给赵煦添了一块老鸭汤里的酸苦笋:“佣哥尝尝这个,黄鲁直最好这口,初入口时有些苦,但是之后嘴里就舒服了,最是解腻。”
然后才对老李说道:“我记得老李你家公子不是在军中吗?这才效力几年?”
老李说道:“如今四海清平,没仗打了,与其在军中瞎混耗费官家的钱粮,还不如转业,我让他去折冲司给官家效力了。”
苏油笑道:“那也挺好,这份钱粮稳当。在哪个折冲司啊?”
老李说道:“在京东西路,东平府折冲司!”
苏油点头:“郓州啊,地方挺不错的,接下来朝廷对河北肯定会越来越重视,郓州就是漕运进入河北的重要通道,你家郎君可能会很忙呢。”
老李说道:“来信里也是这么说的,我就回信说你小子这整得就跟自己多大个人物一样,你当老子我是村汉,没见过司徒国公是啥样?好好干,丢咱庄子的脸回来扒了你的皮!”
大家都是哈哈大笑,赵煦更是笑得往椅子底下出溜,还得扁罐伸手将他拉住。
苏油也笑,笑完说道:“都是大人了,老李你这语气就要不得,对了,叫你家郎君多写写地方上的问题,新闻,案件,还有平日里遇到的政务中的不合理之处。”
“郓州一带民风彪悍,你就说是我想了解情况,让他实话实说就是。”
老李说道:“嗯,那我一会儿就给他写信,就是那啥……老实交代,坦白从宽!”
赵煦这下是真没忍住,赶紧扭头,一口汤笑喷在扁罐衣服上。
吃过饭就该准备回去了,赵煦自己去柴房翻了个背篓出来,装上自己亲自挖的土豆、红薯,大大小小都不放过,剩下的空间装了玉黍,花生,还在顶上放了个大南瓜,准备带回去。
然后发现自己根本背不动,又只好麻烦老李给送马车上,之后就交给扁罐承受了。
熊孩子折腾了一天,火车一摇就困,很快就靠在苏油的肩膀上睡着了。
吃得太多,还流口水。
扁罐低声说道:“父亲,要不让陛下躺下来?”
苏油点头。
扁罐过来给赵煦调整了姿势,取来一张薄毯子给他盖上:“很少见到陛下如此高兴。”
苏油说道:“大宋有一个对农事感兴趣的皇帝,是大宋的幸事。”
扁罐说道:“就是不知道明日朝堂,会不会有大臣知道后谏言。”
苏油低头看着睡在自己大腿上的赵煦:“陛下这份本心很难得,你也别把大臣想得太不堪。”
“国朝以农为本,司马学士给太皇太后的章奏里,也要求陛下应该知道民间疾苦。”
“不过陛下年纪还小,先了解民间,再了解疾苦吧。”
扁罐点了点头。
苏油问道:“你自己的差遣如何了?还有椅子。”
扁罐说道:“儿子在将作监,接下来将作监会有内宫修缮的大工程,椅子那里想出来一个课题,之前我们设计的步兵炮不是有个利用爆炸气流让撞针复位的功能吗?”
“他想将之移到神机铳上,让神机铳利用爆炸气流,完成退栓、抛壳、上弹一系列手工动作。”
靠!苏油吓了一大跳,这特么不就是自动步枪?
不过椅子既然能够想得到撞针复位,后边的想法也就顺理成章。
即使他想不到,迟早也会有别人想到。
想了想,对扁罐说道:“我那里有一份图纸,不过不是神机铳的,和转轮铳大小差不多,是我和你大舅的设想。”
“不过黄铜还是精贵,即使有了这样的武器,大宋暂时也玩不起。这两年国家会转向内政,军事方面最多只是调整,说到底,还是家底不够厚。”
扁罐说道:“父亲你也别思虑太甚,闭上眼休息休息吧。”
苏油点点头,听了儿子的话。
黄昏时分,赵煦回到宫里,苏油给他在万贺集买了个手拖车,将背篓绑在上面。
小破孩拖着拖车,在后宫里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
向皇后正在跟高滔滔汇报慈善基金的运营情况,高滔滔见到赵煦这样进来便笑道:“看来去苏家庄子又搜刮了不少,这是个有底气的。”
向皇后也笑:“才出去一天,就野了不少,打明日起又该站规矩了。”
“别别别……”赵煦赶紧站好:“孙儿问皇祖母起居,儿子问娘娘起居。”
向皇后问道:“哥儿啊,你身后拖了个什么?黄灿灿的真好看。”
赵煦说道:“启禀母后,这个叫金瓜,我本来想要把最大的搬来,结果太沉,只能挑个中号的。”
向皇后有些吃惊:“这么大个瓜,还不是最大的?这有多少斤?”
赵煦说道:“这个有整七斤!最大的那个过了十斤!扁……苏都卫说这瓜长势跟东胜州不一样,那边最多长到三四斤,到了中土,翻了一倍。”
向皇后看向高滔滔:“母后,这是大宋厚福,外域瓜菜,到了我大宋都不一样了!”
高滔滔将眼镜取下,合上账本:“哥儿,你觉得呢?”
赵煦说道:“司徒说那是因为华夏一族种植技术深厚,此瓜在东胜州刀耕火种,种子埋到土里就没人管理,到了中土有庄农精细料理,浇水施肥,疏花摘果,因此才能结得如此之大。”
高滔滔笑了:“司徒所言才是正理,大宋固然是天命厚福,但那是人心所向,要说瓜果都懂得这个,却又是过于自大了。”
“芟草施肥,操持人力,才是我朝金瓜胜过在外邦时的原因。”
“在尉氏庄子上,曾听八公说过,人懒地一天,地懒人一年。”
“勤则受益,惰则招殃,哥儿明白了?”
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园林设计
第一千四百九十章园林设计
“明白了!”赵煦随口说道,也不知道是真明白了还是敷衍:“皇祖母,娘娘,还有几样好东西!”
说完将背篓里边的东西都倒在地上:“这个是马铃薯,我们测量过了,苏家庄子上,一亩可产七百斤;这个是甘薯,一亩五百斤;这个玉黍现在还不知道,国公说要等干燥脱粒之后才能称量;还有一种上千斤的木薯,不过那个东西需要脱毒之后才能食用,而且要在南方才高产,民间加工也麻烦,司徒说不利推广……”
高滔滔和向太后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里的震惊之色。
赵煦将土豆和甘薯摆到二人面前:“不过司徒也说了,普通农家不会料理得如苏家庄子那般细致,地也不见得能有那么肥沃,种在旱地薄田,只能有一半收成……”
一半那也了不得!如今大宋亩下两斗,收成一石的土地,也多得很!
高滔滔拿起一个土豆:“哥儿,这个好吃吗?”
“嗯!好吃!”赵煦立即点头:“对了我包里有烤甘薯,我特意给皇祖母和娘娘带回来的!”
烤过的甘薯失去了不少水分,甜味更甚,赵煦将烤甘薯放到火盆边上,不一会儿殿内就飘起一股香甜的味道。
待到将甘薯烤热,赵煦一手拿起一个,眼巴巴地看着大宋最尊贵的两位女人:“皇祖母,娘娘……”
高滔滔笑了,伸手接过来,递给尚在尴尬当中的向太后:“难得哥儿的一片孝心,司徒说这是能使下田之家解脱贫困的好口粮,今天便不用拘礼数了。”
剥开甘薯尝了一口,感觉味道其实相当不错,说道:“《伦理训类》是本好书,道理说得明白,让天下百姓肚皮不空,方是最大的礼数!”
……
十月,朝廷奖谕京东转运使鲜于侁。
鲜于侁字子俊,之前在任上因反对苛索被罢,吴居厚前继后任,大兴盐铁,苛敛横征,至是谪置黄州,仍用鲜于侁为转运使。
这是司马光的推荐,司马光语同列道:“子俊甚贤,本当列朝,今以子骏为转运使,诚非所宜。”
“然朝廷欲救东土之弊,非子骏不可。此一路福星也,可以为转运使模范矣,安得百子骏布在天下乎!”
鲜于侁到任后,立即上奏罢莱芜、利国两处钱冶,罢盐法,海盐任由河北通商。
河北盐价应声而落,“人民大悦”。
己丑,王岩叟言:“风闻章惇于帘前问陛下御批除谏官事,语涉轻侮,又问陛下从何而知,是不欲威权在人主也,乞行显黜。”
苏油上奏:“包拯有执袖唾面之谏,唐介有鼎镬不避之言,天下以为直臣。”
“英宗,先帝先后起而大用。”
“章惇所议,但引故事,去二人远甚。又欲陛下尊依制度,是爱君以德而非媚,何轻之有?”
奏入,皆不报。
刘挚言:“神宗皇帝灵驾进发,准敕,前一日五夜,三省执政官宿于幕次。宰臣蔡确独不入宿,慢废典礼,有不恭之心。”
左正言朱光庭言:“蔡确先帝简拔,位至宰相,灵驾发引,辄先驰去数十里之远以自便,为臣不恭,莫大于此。”
又言章惇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章数上,其言甚切。
苏油再奏:“惇性忤直过刚,然前奏变法经历事,乃剖身自白,实事求是。”
“物有两极,事有两分。以言论之,则欺罔之说,未知所起;以事论之,则肆辩之论,为见其征。”
“刚切之臣,尤须包佑。陛下用人之际,当取其长而掩其短,采其论议之要,以鉴得失,弃其狷狭之色,以御宽容。”
“臣前在陕西,擅改青苗保马保甲诸法,非惇切言于安石相公门下,岂得行哉?”
“知其事者,吕惠卿、曾布,陛下亦可垂问荆公。”
“未敢欺隐,没为己功。”
于是高滔滔命人往金陵发报,问王安石是否有其事。
王安石说有,而且当年苏油的开封府十六县考察报告和青苗法改良意见,都是章惇代转,当时也有劝谏,此事可问吕惠卿,曾布。
同时还说国家人才难得,就算章惇言语不谨,也请陛下不要计较。
章惇与王珪在先帝病危时曾经制草请命,说他对陛下有二心,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吕公著也上书,说法都可以改良,如何人却不容改过?何况章惇本来也没有什么大错,《新法十五年利弊札子》,剖析得淋漓尽致,足见高才。
高滔滔对章惇的印象这才渐渐改观,这人头铁实在是头铁,但是既然几个重臣都说他不错,那就暂且包容一下,以观后效,顺便展示一下自己的度量。
不过蔡确和邢恕可就没这好命了,御史台轮番上奏,章惇搞不成,搞他俩!
十一月,丁酉,祧翼祖,祔神宗主于太庙第八室,庙乐曰《大明之舞》;减两京、河阳囚罪一等,杖以下释之;百姓参与神宗山陵之役者,蠲其赋。
己酉,辽遣使来贺即位。
辛亥,辽国耶律孟简自保州放还,上表于耶律洪基:“本朝之兴,几二百年,宜有国史以垂后世。”耶律洪基命其效仿宋朝,置局编修。
辽国,越来越大宋了。
丁巳,经司马光、吕公著、韩绛推荐,以乡贡进士程颐为汝州团练推官、充西京国子监教授。
十二月,壬戌,诏:“今月十五日开经筵,讲《论语》,读《三朝宝训》,讲读官日赴资善堂,以双日讲读,仍轮一员宿直。初讲及更旬,宰相执政并赴。”
可怜的赵煦,课程又被无情的家长们加重了。
不过这是明年的事情,至少现在的赵煦还是快乐的。
现在他的理工课程,转为了给自己设计后宫别墅。
其实让宋用臣、李诫、张敦礼、王诜干这个,真是有些大材小用。
于是苏油揩油,让他们顺便将京师大学堂的规划设计也一起搞了。
眉山江卿世家那个联合大花园的效果图和模型,已经让高滔滔他们感觉非常漂亮了,但是苏油却表示不行,认为没有彰显出皇家应有的气派。
整个后宫,必须包括生活区、接待区、游赏区、运动区,而且相互之间还要连接方便,要做到景中有园,园中有景。
要有高低起伏,要错落有致,要有水面,有绿植,有草坪,有动物。
既要生活舒适方便,又要处处赏心悦目,既要气派大方,又要体近自然。
这里边很多美学理念本来就是冲突的,比如气派大方一般就得结构规则对称,要体近自然就得结构不规则不对称,每次苏油过来看图纸就表示不满意,提出一大堆的意见。
尤其是在各种新型材料的选用上,要他们大胆,比如大玻璃开窗,比如阳光房,比如高层室内花园的概念,阳台的概念……
还有安全问题,还有管道维修替换的方便问题,大型池沼的过滤循环等等,总之搞得几个设计师一个头两个大。
这还只是外部,还有内装,比如现代卫生间和厨房,供暖降温,墙纸吊灯,各种花样繁多的设计,让张敦礼怀疑这娃在拿着皇家的钱财过豪华设计的瘾。
苏家庄子和张知白故居他又不是没去过,简洁明快实用为主,原来这娃不是不会享受,是太会享受!
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发现
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发现
最关键的还要省钱。
这个倒是无需太担心,钢筋混凝土加水泥预制构件,可以腾出很多好木料来,木料又可以做家具做地板做内装,现在将作监各种机械齐备,加工起来也不难。
最后连高滔滔都看不下去了,司徒你是要让官家修阿房宫吗?差不多得了。
苏油表示不服,秦始皇给七十万刑徒足够的工钱了吗?徭役失期可以不赔甲盾吗?奇珍异宝是自己投资得来的收益吗?
官家能一样吗?这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高滔滔终于怒了,那也是官家的钱!官家还没娶新妇呢!以后花钱的时候多的是,要节约用度!
最后方案终于定了下来,皇家总共耗资一千万贯,改造皇宫。
御史台和谏院立刻上书,大修宫苑,这是昏君亡国之兆。秦始皇他巴拉巴拉巴拉……
于是高滔滔又怒了,秦始皇给七十万刑徒足够的工钱了吗?徭役失期可以不赔甲盾吗?奇珍异宝是自己投资得来的收益吗?
官家能一样吗?这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最后司马光和高滔滔一条条敲定,内宫怎么修不管,但是不能动用一文钱的国库,不能动用封桩库、元丰库,只能内库自己调拨。
底层工人一日工钱三百文,比汴京码头扛包的民夫还要多五十文。
所需物资必须和工坊订立合同,价格不得克扣,更不得玩以前苛剥行人白征那一套。
如果工期太长,还不得影响农务。
最终形成统一意见,将作监督造,四通营造司总包,开封府监督皇家与工坊之间的合同签署执行情况,将此次改造弄成一次纯商务行为。
苏油只提了一项建议,司马学士的一切要求,太皇太后你只管答应下来,咱们就要求一条,集合竞价。
凡是内宫此次工程需要的东西,咱们对外公开招投标,最终采用能提供最佳方案的乙方!
高滔滔有些困惑,明润你是不是又想出了什么花样?
苏油说我没有啊,要不这样,只要太后提出这一条,司马学士答应的话,我从此不就此事说一句话,不干涉一件细务,可以了吗?
高滔滔将信将疑,最终把这一条加到了和司马光谈判的决意里边。
司马光觉得这建议也很公平,只要皇家给钱,择优选用没啥毛病,于是也同意了。
等到第一次招投标会议在开封府尹蔡京的亲自监督下,公开公正地当场开标,宣读标书,扁罐童鞋代表将作监宣读了中标结果,以及那些商家的中标原因之后,司马光傻眼了。
那些商家给出的标价,一个比一个低!
将作监还没有选择价格最低的,因为工程部件的质量必须保证,太低的价格让将作监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
这戏法玩得!
高滔滔立即召见苏油:“司徒,这是怎么回事儿?那个吉昌号以低于市价三成的价格,中得内宫琉璃瓦烧造分包业务,这里边是不是有什么古怪?如此商家还怎么挣钱?”
“蔡京我知道,政务明敏,但是却并不宽仁,不要又出一个吴居厚啊……”
苏油笑了:“启禀太皇太后,有司马学士关注着,蔡京他也不敢。”
“对了,大苏即将抵京,不知道太皇太后知道他在常州吃河豚的故事吗?”
“哦?”
苏油说道:“常州那家旗亭河豚本就做得极好,邀请大苏去品尝,分文不取,却担心得不到大苏一语评价。”
“待到大苏吃完河豚,终于叹息一声‘也值一死’,便合舍欢悦。”
“那家旗亭,之后就成了常州生意最好的一家,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大苏品尝过他家的河豚,还评价了四个字。”
“一个子瞻都是如此,何况皇家?”
“商贾们都不傻,虽然给内宫烧造琉璃瓦挣不到钱,但是从此就得到一个曾替内宫供应琉璃瓦的名声。”
“在百姓心里,皇家用的,就是大宋最好的。供奉内中,就是最好商品的代名词,他们的利润,大可以十倍地从今后的业务中捞回来。”
高滔滔叹了口气:“原来如此,真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苏油说道:“司马学士自己定的规矩,大家都是在这个游戏规矩下做业务,司马学士没有看到‘皇家’二字的价值,不等于别人看不到,这就是商机。”
“聪明的人会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吉昌号的掌柜,便是如此。”
“对了,内宫地下的五色土,臣请发卖给天师府,以补贴建设费用。”
高滔滔感觉匪夷所思:“那些毒土,你还想卖钱?!”
苏油拱手道:“《阿房宫赋》有言,‘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我赵宋皇室岂可如此?”
“当年内库出库底煤粉,作价一文一斤,都无人认买。”
“臣让石家购入,以之制作蜂窝煤,委实挣了一把黑心钱。”
“如今自己入仕,成了监督方,自然不能让皇家再做这样大亏本的事情。”
“那些毒土对别人无用,但是里边含有大量的硫磺、丹砂,可以提炼出来,天师府对这些需求量很大。”
“当然皇室如今肯定不差这一点钱,然而就跟陛下每年还要种御田,太皇太后与太后要亲蚕一样,是倡导风气。”
“陛下种农桑,天下就重农桑;陛下克勤克俭物尽其用,天下也必从之。”
高滔滔对苏油这番说辞非常满意:“司徒教导是用心了的,便照此办理吧。”
如今内宫人员简单,赵顼身前将中官压到了一百名,宫女更少。
加上二王已经出外,赵煦还没有大婚,宫中剩下的就是赵顼留下的妃嫔与年纪还小的弟妹。
因此空出来的地方很多,高滔滔下旨,先紧着给陛下和宫中几位小国公小郡王先修。
非常重男轻女,但是苏油不敢反驳,只告诉扁罐加快进度。
汴京是一个自发生长起来的城市,缺少城市规划,大家都喜欢挤个热闹,加上承平百年,人实在有点多。
经过几次大疏散,大改造,如今至少大内皇城周围的情况变得好了一些,至少原二十八作那一片大区进行过合理规划,情况好了很多。
皇室曾经几次动过心思扩建皇城,太祖的时候已经命人把规划图都做好了。
然而看过之后,太祖又不忍居人迁移,断了念头。
之后仁宗也想过扩一点点,然后住在城墙边上的百姓要当钉子户,也只得作罢。
之前的宫殿多为单体或者两层,苏油没有动皇城前那些大殿,只把后宫那部分改造成三层甚至四层,其中一层在地下,其余在地上。
正好要移走毒土,可以与地下工程部分结合进行。
工程是复杂的,而且马上要过年了,因此没有大动。
不过很多工程预制件可以在将作监先搞起来了。
还有就是搬家,皇宫里的东西都珍贵,光搬家都得好些日子。
搞笑的是,在搬家清理的过程中,宫内还发现了不少的好东西,比如太祖最喜欢随身携带,时时把玩的玉斧,就在福宁宫一个极度偏僻的库房中发现。
这把玉斧与那个宗室里讳莫如深的传言有关,苏油检查了一遍,并没有发现血迹。
但是太宗上台绝对有猫腻,这一点是后世史家公认,毕竟那时候整个开封府的官员和禁军,基本都被太宗掌控。
只能说,处理得真特么干净。
还有真宗的瓶瓶罐罐,刘太后对害死真宗的天书丹道深恶痛绝,临制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将天书随真宗陪葬,又下令用砖石直接封了丹室。
现在在真宗丹室中发现了全套的方士炼丹工具和药品,以及当时大臣如丁谓、王旦、王钦若的密奏、青词、祥瑞奏报等马屁文章。
司马光见到之后大加痛斥,认为真宗一朝的朝政,就是坏在了这些人的手里。